新聞剪報

Feb 04 2011

香港電台節目-義行多國度

香港電台節目
義行多國度 – 種樹的人及圖片展覽
 
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volunteer&d=2011-01-29&m=episode
 

Comments Off

Sep 04 2009

獲選為 先進集體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Comments Off

May 20 2009

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启动山西石楼植树造林工程 – 新华网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5/03/content_11303995.htm

新华网太原5月3日电(记者孟晨光)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日前在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四江村举行植树造林工程启动仪式。来自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的代表与当地村民、林业局工作人员、中学生一起种下侧柏等涵养水源的树木。

这是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石楼县启动的第三批植树造林工程。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山西项目组组长庄厚明医生说:“希望我们在黄土高原这片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所做的小小工作能对下一代产生一些影响。”

据了解,该基金会此前已投资120余万元,先后于2007年和2008年在石楼县四江村种植刺槐、国槐、杏树、桑树等各类树木600余亩,以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1994年,香港麻醉医生谢士恒开始在内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他先后在广东梅县及东山、山西阳曲等地种植水源涵养林数千亩。2005年3月,谢士恒不幸病逝。在他的感召下,香港一批志愿者注册成立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医生、护士、律师、企业家等不同职业的志愿者本着“身体力行、量力而行”的精神,目前在内地累计植树超过100万株。

No responses yet

May 20 2009

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启动山西石楼植树造林工程 – 凤凰资讯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凤凰资讯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5/03/content_11303995.htm

新华网太原5月3日电(记者孟晨光)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日前在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四江村举行植树造林工程启动仪式。来自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的代表与当地村民、林业局工作人员、中学生一起种下侧柏等涵养水源的树木。

这是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石楼县启动的第三批植树造林工程。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山西项目组组长庄厚明医生说:“希望我们在黄土高原这片中华民族文明发源地所做的小小工作能对下一代产生一些影响。”

据了解,该基金会此前已投资120余万元,先后于2007年和2008年在石楼县四江村种植刺槐、国槐、杏树、桑树等各类树木600余亩,以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1994年,香港麻醉医生谢士恒开始在内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他先后在广东梅县及东山、山西阳曲等地种植水源涵养林数千亩。2005年3月,谢士恒 不幸病逝。在他的感召下,香港一批志愿者注册成立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医生、护士、律师、企业家等不同职业的志愿者本着“身体力行、量力而行”的精神,目 前在内地累计植树超过100万株。

No responses yet

Mar 25 2009

携手合作植树护林涵养水源努力解决东山食水难题

2009年3月21日,在距离阳山县杜步镇东山学校约10公里的东山水库前300米的山岗上,东山学校五至九年级师生共计200多人正在进行2009春植树活动,拉开了东山学校师生与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携手植树护林涵养水源活动的序幕。本次植树面积共计约30亩,在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补种各类品种的小树苗1000多棵,对解决杜步镇东山食水难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杜步镇东山食水奇缺,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谢士恒、谭颖儿夫妇于2000年初起到东山植林蓄水试验,并初步获得成功。为教育年轻一代努力解决东山食水贵如油的特大难题,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与东山学校达成共识,校方港方携手合作植树护林涵养水源。由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提供其东山水库侧一块面积约50亩的植林场地,作为学校师生长期使用的植树护林基地,并捐助学校每次活动的膳食、材料费用资金。校方负责在春季学期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在秋季学期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护林活动,并具体负责活动的安排及组织实施。

杜步镇第二小学陈浪田供稿
2009年3月25日

Comments Off

Dec 01 2008

力行基金会献关爱 弱势群体受实惠

11月28日至29日,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组织香港义工15人,在负责人谢谭颖儿的带领下,慰问了我县杜步镇东山、山坪两村65岁以上的老人和贫困残疾人、孤儿以及部分特困户。他们称之谓“关怀送暖”行动。两天来,他们起早摸黑,踏着霜冻严寒,走村串巷,用集中领取和分散入户等方式,共慰问了550人,其中贫困残疾人183人,孤儿14人,特困户25人,共计送去棉衣550件,大米11000斤,猪肉600斤以及饼干、药油一批,总值为75000元。

他们的义举,体现了香港同胞之情,发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扶弱的美德,同时,也为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水平作了贡献,受到了当地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领到慰问品的老人热泪盈洭,受到慰问的残疾人拍手称快,接受关爱的孤儿笑口相迎,得到帮助的特困户大受感动。山坪村小学组织了学生鼓乐队列队村口,群众自发醒师,敲锣打鼓村口相迎,还在显眼处写出“热烈欢迎香港同胞进村献关爱,送温暖”的横额,好不热闹。山坪71岁的老人唐子文说“香港同胞送来的不仅是物资更是献出了善心,送来了爱心,体现同胞之爱,骨肉之情,我们感到老有所乐,更应老有所为,为建设美好明天,添砖加瓦报答同胞”。

阳山县残疾人联合会
二○○八年十二月一日

No responses yet

Oct 12 2008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五(完)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91f340100aux6.html

五、一项后继有人不会停止的事业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是无尽的。那里有需要就到那里去,2004年6月的一天,谢士恒携夫人及义工一行8人,踏上了北上黄土高原的路途。为了探寻绿化黄土高原的科学方法,他选定山西省的阳曲县王文岭村作为造林绿化的试点。

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不需要张扬,更没有拖泥带水,谢士恒经过一番堪察之后,说干就干。他带上香港义工和在当地请来的帮工很快就行动起来了。每天早上吃过早餐,谢士恒就带上一张凳子,来到山里,由于身体经常感到不适,他只好用对讲机坐镇指挥。

在山西阳曲县的王文岭村的 植树试点工作,他抓得很紧,他感觉到自己不知何时会突然离开他关注、思念着的黄土高坡,他要看到自己亲手研种的树苗在这光秃秃的黄灿灿的土地上长起来、绿 起来。因此,谢医生不畏艰难、不顾成本,采用秋冬挖坑,将泥深翻、晒干、打碎,然后又不远万里从湖南等地运来谷壳,与泥土混合后再推回坑内。等到春天来 了,雨水浸透了泥土,才开始展开多品种高密度种植树苗。为防止水份过早蒸发和水土流失,他还从远处运来松树皮将植树后的山坡覆盖起来……

然而,上天却并没有关顾对生命满腔热情对土地满怀依恋对世界充满爱心的好人谢士恒,2005年的春天,这位与病魔搏斗抗争了六年的勇士在香港倒下了,在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手里还攥着准备到山西黄土高坡的飞机票……

一位伟大的爱心天使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高尚的道德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人间,并激励着后来者。

春雨霏霏的香港,人们正在含泪送别谢先生。然而黄土高原的春雷响彻山谷云霄,呼唤着这位不甘心就此而去的仁人志士。

生命终有时,慧命永不绝。谢士恒离去后,他的妻子谭颖儿庚续了夫君的慧命,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矢志以群完成谢士恒先生未完的事业,确信能以无私无我的精神定可以安己、可以安人、可以安百姓,以此报效同胞,报效大地,报效祖国。

谢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谢谭颖儿与一班志同道合的香港朋友,一次一次地深入内地,正实践着她们的诺言,身体力行地完成谢士恒先生未完的慈善事业。她们坚信,现实虽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但爱可以传播,爱心可以被点燃,一些复杂的人、一些冷漠的心,将会被温暖和感化。

请听听“力行慈善基金会”会员们的心声吧——

记 得有一次在处理谢医生在梅县“还趣山庄”被侵权一事时,深觉人性的丑恶。我问谢先生为何不在深山无人处植林造水时,他说,植林造水的最后目的是人,植林除 了可以改善大自然的环境,同时可以解决村民缺水的问题,亦提供了机会让有志的村民改善生活……当我们这种“愚公植树”的行为感动别人时,当大家都能一点一 滴身体力行地去做时,谁说中国不能披上绿色的新衣,所需要的只是你、我、他的支持和参与。(医生邓锡英)

做 山西的工作,我自己有两个大原则。其一,不要“利欲薰心”,这“欲”不限于物欲、金钱,也包括虚名,因此我下定决心,名利都要戒除。我参与会的工作、山西 的工作,不能有任何“名利”的渴求。其二,是我只想把自己所学、所识、所知的,尽力为人民做点事。我在新界长大,父母是农民,是养鸡养猪的,有幸我生在香 港,也幸在事业有点成就。但这些都是虚的,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能帮助别人,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律师梁达坚)

世 间的第一好事,莫如救急济贫,好善最乐。一个人能有一颗行善积德的心,就等于给孩子后代种下幸福的根苗,这如同植树一样,把树木植在这些土地上,树木花枝 就会繁茂,开花结果。我们在东山植树造水、扶贫复明、出钱出力而不需任何回报,“善”的种子散在贫脊的山区,今天在这土地上已经萌芽、长树了。(护士谈许佩然)

科研、论证、宣传能令我们知悉应有的责任吗?试问我们的未来还有希望吗?可幸的是,还有谢士恒医生积极提倡的“力行”概念,让我清楚认识到环保不是别人的责任和纸上谈兵,而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这正是一个好的开始,着实值得我们的大力支持。(工程师梁爵麟)

我 被谢医生的善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并参与“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的工作。每次见到谢医生,都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如何植树引水;如何改善农村的 生活;如何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山区的小朋友健康快乐地成长、正常上学。他还给梅县、清远山区的人们派送衣服和大米;做白内障手术等等,献谋又出力。他为 改善山区人们的环境添砖加瓦,把自己的爱心和才华献给山区人们,散尽了自己的光和热。(企业家谢爱)

……

我们欣喜地看到,谢士恒先生开创的植树造林、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没有停止、不会停止,谢士恒在贫困山区的“扫盲”工作(贫困山区的白内障复明工程和贫困山 区儿童的开发启蒙教育)后继有人。香港社会各界朋友纷纷加入“力行慈善基金会”当中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身体力行,量力而行,奉献爱心,积极参与贫困 地区的教育、医疗、扶贫等工作。

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也纷纷发出了开展向谢士恒学习的通知,要求大力宣传学习谢士恒改善贫困山区生态环境、造福山区百姓的先进事迹,弘扬谢士恒扶贫济困、无 私奉献的精神和持之以恒、身体力行的实干作风。其中就有中共阳山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向谢士恒学习的决定”的通知,全文如下:

中共阳山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向谢士恒学习的决定

谢士恒先生是香港知名的执业麻醉科医生,祖籍梅县雁洋镇。从一九九四年起至今十多年来,他怀着赤子之心和关爱情怀,致力于祖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投入个人 积蓄逾千万元和毕生精力,在我县杜步镇东山村及国内一些干旱地区开展植林“造水”,其中我县东山1万亩。同时他还捐资在我县东山建起图书馆、幼儿园、敬老院和眼科中心,并为贫困山区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做白内障摘除和植入人工晶体手术,为他们解除痛苦,重见光明。在香港病榻上的最后时刻,他还捏着去山西看种下的树苗的机票。
2006年4月,谢士恒先生在内地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植林“造水”精神及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要求各地大力宣传和弘扬谢士恒先生扶贫济困精神,推广其植林“造水”方法。
谢士恒先生热爱祖国,情系山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实践者、传播者,他用真诚的爱心演绎了人间真情,谱写了动人的生命乐章,为我们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谢士恒先生植林“造水”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美德,对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向谢士恒先生学习活动。
一、要学习谢士恒先生心系山区群众的高尚情操和优良美德

谢士恒先生长在异域他乡,接受西方教育,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他关心祖国,了解祖国,积极探索植林“造水”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解决百姓饮 用水困难的途径。十多年来,栉风沐雨植林“造水”,兴建敬老院、眼科中心、图书馆、幼儿园、托老所。同时,他还多次想方设法为3000多位白内障患者接 诊,使近千名患者重见光明。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系山区群众的高尚情操和优良美德,以国家利益为重、温暖百姓为先,激发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感,在全社会形成关心人民疾苦、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团结互助、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二、要学习谢士恒先生勇于身体力行、不断探索前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谢士恒先生于1999年应我县东山乡政府之邀前来植林“造水”。要在石头突兀的石灰岩山岭上种树,人们认为是“天方夜谭”。第一批千亩荒山种上树苗不久便 干枯了。谢士恒不气馁,认真总结教训。就在他雄心勃勃要实施大规模“造水”计划时,被确诊为血癌。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计划,他干脆和妻子一道在 东山安营扎寨,与民工们一起,每天早上7时干到晚上7时,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终于总结出一套适合在石灰岩地区植林“造水”的成功经验,使当地5000多人 告别了到十多公里外取水的历史,喝上了清甜的自来水。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事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在各自领域大胆创新,不 断开拓进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三、要学习谢士恒先生乐于奉献、不回报的大公无私精神
谢士恒先生乐于助人、慷慨大方,自己却过着节俭的生活。一件方格衬衣,一穿就是几年;在造林工地、铺设水管现场和妻子经常与工人一起吃快餐;在香港居住没 有买过一间房子,一直是租房住。他不但捐赠巨资,而且事事亲力亲为,处处践行着“仁者力行”的人生理念。每年春、秋两季都带着香港义工回内地为贫困白内障 患者做复明手术,对患者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就是要学习他那种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崇高品格和实干精神,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不思进取思 想,进一步弘扬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
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各级党政部门要把开展向谢士恒先生学习活动与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把学习活动融入到“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和“排头兵”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人格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深刻领会向谢士恒 先生学习的丰富内涵,在全社会掀起学习谢士恒先生争先进、创先进的热潮,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现代公民意识。真正把谢士恒先生植 林“造水”的精神转化为全县人民做好工作的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中共阳山县委
阳山县人民政府
2006年6月15日

但愿我们能够真正地看到:一个谢士恒倒下了,千万个谢士恒站起来。

(全文完)

No responses yet

Oct 10 2008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四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91f340100au7k.html

四、一群被润泽的弱势群体

谢士恒不图回报,历尽艰辛 植树造水造福山区人民的事迹被报道后,很多人赞美他说,谢士恒是位大好人啊。有人也以“好人谢士恒”为题写过一篇人物通讯,宣传他的先进事迹。谢士恒不仅 是位好人,他博学多才,充满爱心,尤其对弱势群体,倾尽心血,播撒真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尽本分,没有特别的理由,一个人活着就要 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活得要有价值有意 义。每个成熟的人,有文化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念,把做好事慈事,把献爱心播真爱作为自己的本分,这就是谢士恒的人生观。他活着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好地 活。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时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 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谢士恒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群颐养天年的孤寡老人

“好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身体力行,量力而行。”这是谢士恒的名言。1997年冬,谢士恒先生参观梅县丙村镇敬老院时,当看到敬老院房屋设施等环境和条件还很陈旧落后、不利老人晚年居住和生活,他心里马上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决定自己选址,自己设 计,自己出资建一座全新的敬老院。1999年春,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他亲手建成了一座结构和风格独特的敬老院。20多位老人搬进了2000多平方的舒适 的新居。当你走进这一座外表并不惹眼,但构思精巧独特的建筑,你会发现谢士恒每做一件事都用心良苦,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深情,一股暖流就会传遍全身,同时你 会暗暗佩服他的智慧和才干。

这是一座专门为老年人居 住、生活而设计的充满人性化理念的敬老院。当你步入敬老院,一条宽敞明亮又能遮阳挡风避雨的走廊环绕着、连通着住房、饭厅、厨房、大厅和电视室,楼房之间 有天池、花基,居者既能感受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而又能不受气候的影响,坐沐春光不被雨淋,看秋高气爽却无凉风侵袭,恰似旧时的四合院却比四合院更舒适更明 亮更合理,花池、花带、林地、鱼池、水泥道一应俱全,敬老院如花园别墅。

谢士恒先生好人做到足,敬老院建好后,还为老人亲自选购床褥、桌椅、衣橱等生活用品。为了让老人吃上清洁卫生的水,他找遍了附近的山村,最后从10公里外的一个山上架设管道将山泉水直接引进敬老院。

一群被遗忘的贫困山区儿童

爱老敬老,养老送终,体现了谢士恒先生那种中国传统的道德孝心。而教育启导朦味的山区儿童,却是谢先生对落后山区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的关注,也是对祖国未来的关注。

谢士恒深入贫困山区建设造 林蓄水工程的过程中,目睹山区群众生存的艰难,成人思想的朦昧,幼儿的无知与愚盹,内心总有种酸酸的感觉。一次,谢先生走到几个来看热闹的儿童面前,问他 们家住哪里,有几岁了,是男孩还是女孩,然而,这么简单的问题,孩子居然听不懂,答不上来,答非所问。贫困山区没有幼儿园,没有学前班,生活单调枯燥,小 小年纪就帮家庭干活,智力开发迟,见识就更是少之又少,连陌生人也不多见几个,更不要说接触什么现代科技的东西了。而且农村家庭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剩 老人和孩子,老人只顾及家务活,孩子们只能任其自生自长了。

贫困山区的儿童又是一群被 社会遗忘的弱势群体。对此,谢士恒先生感触良多。于是,他又想到了在阳山东山办图书馆、办幼儿园,并出资请来几个较有学养的本地女性照顾儿童,对他们开展 学前启蒙教育,那些请来的阿姨就象妈妈带孩子一样。儿童们聚集在一起学习、唱歌、跳舞、玩乐,享受着大家庭一样的温馨。看到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一个个带来 这里,象城里的孩子一样脸露欢快的笑容,一起蹦蹦跳跳,画画唱歌,谢士恒象孩子一样笑了,笑得很甜很甜。有时,他还亲自走到孩子中间,教孩子们道德礼义, 教他们唱英文歌……当你来到东山,你会看到一所虽然简陋但气氛热闹的“力行图书馆”,图书馆里的学前儿童都很活泼、自信,他们不但能写字、计算、唱歌、画 画,而且还能表演,有些居然还能背诵著名的古散文“爱莲说”和“归去来辞”。

谢先生不但全免费培育孩 子,给他们派发衣服、鞋袜、书包、文具、食品等,并且长期资助一些有困难的孩子上学。他说,一个人一方面对自己要经常修心自省,另一方面要力所能及地扶助 有需要的人。对山区的贫困儿童,我们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同时要教他们知识能力,将来能够很好地立足于社会。

一群重见光明的白内障康复者

自从谢士恒医生参与梅县雁 洋镇与阳山东山的扶贫工作,在每年的11月,谢医生都会组织一连几天的下乡关怀老人的活动,为65岁以上的老人送米、送猪肉、送衣服、送棉被等衣物。同 时,当了解到农村有特殊需要帮助的人家,他都会伸手给予援助。每次从香港到贫困山区农村,他都会为这些特殊的人群生出许多感慨。香港的灯红酒绿人来人往繁 华热闹,那种奢华与这些山村的萧条贫穷和孤寂冷落,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山村人家的生活是这样的单调、枯燥乏味,每天都重复着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的贫穷农家的生活,而且有的特困人家的孩子有书无钱读,老人有病无钱医,真是贫苦心自明、冷暖心自知。谢士恒每到这样的人家派东西,都眼含热泪说不出话 来,只有默默地给这样的人家多添一份物品,能帮一次就一次,能助一天是一天。谢士恒在下乡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些老人手拿木杖在那些崎岖不平的乡村小道里 艰难行走,他就走上前热心地问:老人家,你能看得见吧,走路小心点啊,慢慢走。谁也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好心人就是香港医生、就是爱心天使、就是光明的使者谢 士恒。

不久,谢士恒又陆续在梅县 丙村镇和阳山的东山筹建了眼科中心。服务宗旨就是为贫困山区的白内障患者提供完全免费的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还免费提供食宿。那些接到免费食宿治疗通知 的白内障患者以为是在梦中呢,天底下竟有这种好事?天上掉馅饼啦。为避免受骗上当,一些患者起初还不肯去,一部分患者还反复地申明,自己真的没钱支付医疗 费,即使真能把眼睛治好也交不出钱来。在有关人士的反复说明和劝导下,他们才将信将疑。也难怪他们啊,一些坑人骗人的无良医生和不法之徒,常让一些疾病患 者失去信心。当这些白内障患者把眼睛治好,重见光明,并送回家里,高高兴兴地道别,并没交一分钱的费用,他们才相信,这是真真实实的,天底下的确有治病不 用钱这样的好事,世界上真还有这样的好人!

有人称谢士恒眼科中心开展 的扫盲是一项“光明的事业”。为切实做好“扶助贫困,重见光明”的工作,谢士恒伉俪亲自策划、安排、亲临指导每次的眼科开诊,他们出资先后聘请中山、顺 德、新会、梅县等市县级的人民医院的眼科医护人员前来诊治,并组织香港医生、护士参加每次的开诊工作,这些医护人员认真负责,技术精良,他们象对待亲人一 样对待这些患者和患者家属,他们的义举深深地打动了乡亲群众,这些白内障康复者和家属握着医护人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眼睛流着热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阳 山县白内障患者李照,当拆开棉纱,看到眼前的世界一片光明,他立刻当众激动地歌唱起来:“东方红,太阳升,香港有个谢士恒……”。

一批批来自阳山、乳源、五华、大埔、蕉岭及梅县等贫困山区的的白内障康复者,对谢士恒伉俪和所有参与善举的医护人员感恩戴德,他们和亲人们一起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为眼科中心送来了锦旗:仁心仁德,厚泽光明;八年如一日,爱心满神州……

梅县九板桥眼科中心和东山眼科中心从1999年至今已开诊近20次,为近3000名贫困山区的患者进行了诊治,并成功地为800名患者施行了白内障加放晶体手术,让他们重见了光明,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精彩的世界。

(未完待续)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五(全文完)

No responses yet

Oct 06 2008

山西“力行”生态林生长状况良好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Eedu.org.cn 作者:彭洋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44    更新时间:2008-10-3

http://www.eedu.org.cn/news/region/huabei/sx/200810/29981.html

10月2日,力行植林慈善基 金会会员庄厚明(右)与当地村民方金海在检查树木的生长状况。

新华社照片,太原,2008年10月3日 新华社记者 彭洋 摄

2005年4月以来,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在山西省阳曲县和石楼县分别种植了200亩和1000亩的生态林,目前树木生长状况良 好。2005年成立的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每年投资150多万港元在内地缺水地区从事改善植被的工作,目前已在内地植树180多万株。

10月2日,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会员庄厚明(左)与当地村民方金海在检查树木的生长状况。当地由于缺水很少生长树木,“力行”生态林已在这里成功存活。

新华社照片,太原,2008年10月3日 新华社记者 彭洋 摄

2005年4月以来,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在山西省阳曲县和石楼县分别种植了200亩和1000亩的生态林,目前树木生长状况良 好。2005年成立的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每年投资150多万港元在内地缺水地区从事改善植被的工作,目前已在内地植树180多万株。

No responses yet

Sep 28 2008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三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91f340100apgs.html

三、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生存权是人的最基本的权 利。生命是平等的,当死神降临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享有所谓的豁免权。所以,让每个活着的人都能过上幸福快乐平等的生活,是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不懈追求的 目标。我国自199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的第一份人权白皮书——《中国的人权状况》,就明确提出“生存权是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什么 是生存权?就是指人们获得足够的食物、衣着、住房等维持相当生活水准的权利。它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命权和温饱权,二是与生存相关的各种权利,三是生 命的安全权与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权。而环境、健康、和平则是当代生存权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山区的村民连吃水都很困难,还谈何生命的平等,生存的权利呢?谢士恒是一名医生,在天主教学校读过书的他,对人的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切的体会。他从 梅县亲眼所见山区群众的吃水困难,回到香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身处香港这繁华的国际都市,而心系的是家乡山村人们艰难的生存状况,环境和水是反复出 现在他头脑中的字眼。当他与身边的人提出要回内地进行扶贫的想法时,有人提醒他,在内地的偏远山区农村,这样的状况还比较普遍,你能管得了多少?你一个人 的力量有多大?谢士恒听了,深有感触,但他有自己的人生信条:一个人活着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到最需要的人中间去,到最需要的地区去,就越能体现自己的价 值。他对亲友说,我能管多少就管多少,量力而行,能帮多少就帮多少,身体力行,力所能及就行了。他说,钱财乃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帮助贫困山区的人 群解决生存问题,是仁者所为。扶贫济困是一项崇高的慈善事业啊。他义无反顾,决心已定。

在香港,谢士恒只是一位普通的人。而普通的人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事业来。他回家乡梅县,除了给贫困山村的人家派米、送衣之外,他着力思考解决山村人的饮水难的问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最长远的生存问题呀。

在广东梅县雁洋镇文社村, 村民的饮水难令谢士恒寝食难安。他通过到现场勘查发现,由于当地村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也由于一些历史原因,一座座荒山由于开垦过度,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他经过一番研究考量,提出了植林造水的最佳方案,通过在荒山上多元化种植经济生态林,达到改造环境解决水土流失,以此改善土质、制造水源的目的。

1994年春,谢士恒开始 了他植树造水的第一个试点工程。他出资并率众在文社村200亩的荒山上开始了挖坑种树的实际行动。在园林专家指导下,通过几年的精心护理整治,荒山很快绿 起来了。植树固土,下大雨时,那种山洪瀑发,水土流失的现象不再出现了。春暖花开时节,那干枯的古井水清照人,透明的泉水不断向外流溢。谢士恒站在古井旁 边,象孩子一样笑了,他用双掌捧起泉水,洗了一把脸,感觉是那样清凉润滑。他的心舒畅极了。

看到往日的光秃秃的山,如 今披上了绿装,溪水潺潺,绿树成荫,小鸟从这一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那吱吱喳喳的叫声是那样的悦耳动听,犹如那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天鹂之音。谢士恒的第一 个试点终于成功了,第一个目标如愿以偿了,这是他构想的慈善事业的第一步啊。为了纪念成功的第一步,他决定在树木葱郁的山林中建一座别墅,并命名“还趣山 庄”。意为“还大自然之生趣”。愿人类爱护环境,保护自然!

植树造林,这是多么平常的 事啊,在贫困地区的荒山上绿化蓄水,许多人都可以做的事,大家都做得到的事,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却没有人去做,没有人愿意做,连身处其中深受缺水之苦的 村民,也从不去想从不去做,而出身异域远居他乡的香港普通居民谢士恒医生想到了也做到了,而且成功了,这不是令人感动的事吗?在植树绿化过程中的所有资金 都由他一个人支助,而且亲力亲为,亲自策划,亲手挖坑,亲手栽树,精心管理,频繁往返于梅县香港两地,直到小树长成郁郁葱葱、绿树成荫才善罢甘休,脸上才 露出欢喜的笑容。难道这不是仁者力行吗?这不就是一个平凡人的伟大之处吗?

谢士恒通过植树造林改造生态环境达到扶持贫困山区的目的,这种特殊的扶贫形式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99年,在广东省林业专家的引荐下,他又来到了食水贵如油被誉为广东石灰岩贫困山区“四大金刚”的阳山县东山乡。

阳山县东 山当时的缺水状况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来说明:在东山,许多家庭的门户都是不上锁的,因为穷,没什么东西值得偷,但是有一处地方要上锁,那就是他们的蓄水 池,那靠雨天积存下来的水可是他们赖以存活的命根啊;他们用水贵如油,这里的人都是一水多用,洗米后再用来洗菜,洗菜后再用来洗衣服,洗衣服后再用作浇灌 菜地;这里的村小学,教师用水,都得靠学生用水壶每人每天装些来,到学校后交给老师,老师才能有水做饭,才能有水洗漱;有些村民的吃水用水要到几公里的小 井里去挑,来回得要一两个小时啊。

东山人吃水难由此可见一 斑。所幸的是,这些石灰岩贫困山区的村民在政府的组织安排下,已经大部分作为扶贫形式进行了迁移。但还有一部分没迁移的群众,仍然饱尝缺水之苦。为了改变 东山乡的面貌,他与林业专家来到了东山这块贫瘠的土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发现,东山是典型的石灰岩山区,石多,土薄,地瘦,山秃,由于植被少,水土流失比 较严重,造林难度相当大。但通过与专家的深入研究,认为还是有信心和决心把东山绿起来,将东山作为植树造水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试验区。

世界是复杂的,社会是多变 的,人的思想也光怪陆离,有时做好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谢士恒想得十分细致又深谋远虑。他返回香港后,进行了一番精心的策划,为避免在植树造 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纷争,好心反成了坏事,谢士恒决定将东山一万亩的荒山租下来,这样,在生态环境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他的 想法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于是,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开始了。他出资请来了帮工,在荒山秃岭里安营扎寨,挖坑、购苗、种树、修路、盖房、建蓄水池、筑引 水渠。荒山野岭中,晨熙里和夕阳下,常常见到谢士恒出没的身影,每一件事他都亲临现场指导,有时还亲自动手,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就在他致力于东山植树造林 改善生态环境试验区的建设时,1999年7月的一天,他在香港却查出了自己身患血癌的事实。据医生判断,他的命很难活过1999年。这一结论如晴天霹雳, 上天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吧,好人为什么不能健康长寿?天若有情天亦老,谢士恒深感茫然无奈。正在建设中的东山生态试验区怎么办?是中途夭折还是继续进行? 亲友们纷纷劝他,别操心管事了,一心养病好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百分之百的努力。身患绝症的谢士恒却说,我的生命已经以时日计算了,东山的绿化建设不 能停,更要抓紧,我要亲眼看到东山的荒山绿起来,泉水流出来,等那里的群众吃上了甘甜的清泉水,那时我的眼睛闭上了也会感到欣慰。他一面积极配合医生进行 各种方法的治疗,一面筹划东山的造林绿化工作,病情一好转,他就跑到东山试验区现场指导工作。在东山的造林蓄水的建设中,人们看到的总是他的慈祥的微笑, 恬静的面容,又怎会想到他已经身患绝症、死神正在向他逐渐迫近呢?

从1999年到2005年 的六年中,身患绝症的谢士恒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在与病魔不断抗争的同时,当情况允许,他就跑到东山来,在这里陆陆续续种下了品种繁多的树木。六年过去,现 在,东山造林蓄水生态试验区,已是繁花似锦、绿荫匝地、蜂舞蝶飞、鸟唱蝉鸣、凉风阵阵的风景区植物园了。当你走进满眼青翠的生态试验区,那枝条飘拂的穿钱 柳,淡绿的深山含笑,亭亭玉立的荷花玉兰,苍郁的米老排,优雅苗条的云杉,鹤立池塘的水杉,挺拔粉红的枫树,秀丽的油桐,密密匝匝的灌木丛、开着艳红花儿 的杜鹃……仿佛数说着一个个不平凡的故事。

当微风掠过满坡柔嫩的树 梢,穿过满坡碧玉的叶子,我们仿佛听到它们在轻声呼唤着谢士恒的名字。是啊,这里的每一株树木每一片叶子每一棵小草都有谢士恒辛劳的心血和汗水;这里的每 一寸泥土都有谢士恒深深的足迹;这里的每一泓泉水都有谢士恒的音容笑貌……波光粼粼花树掩映的人工湖,树林深处传来汩汩的流水声,穿藤越草的泉水亮亮地流 在灿灿的阳光下,流在斑驳的树荫里,流下花草繁茂的山谷里,掬起一捧,送入口中,清凉甘甜,沁人心脾……如今那生态试验区清澈的泉水流进了包括杜步镇在内 的千家万户,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在绿满群山天蓝水碧的日子 里,一个轻盈的身影常出现在东山这青山绿水中,她就是谢士恒的爱妻谭颖儿,伴随着谢士恒从香港来到梅县,从梅县来到阳山,又从阳山走到山西黄土高坡的女 子、谢士恒相濡以沬的伴侣。在她后继的事业里我们看得出他对谢士恒的深沉的爱,她深情的目光里装满了对谢士恒永恒的怀念,她依然沿着谢士恒走过的路充满信 心地走下去……

(未完待续)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四

No responses yet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