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12 2008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五(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91f340100aux6.html
五、一项后继有人不会停止的事业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是无尽的。那里有需要就到那里去,2004年6月的一天,谢士恒携夫人及义工一行8人,踏上了北上黄土高原的路途。为了探寻绿化黄土高原的科学方法,他选定山西省的阳曲县王文岭村作为造林绿化的试点。
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不需要张扬,更没有拖泥带水,谢士恒经过一番堪察之后,说干就干。他带上香港义工和在当地请来的帮工很快就行动起来了。每天早上吃过早餐,谢士恒就带上一张凳子,来到山里,由于身体经常感到不适,他只好用对讲机坐镇指挥。
在山西阳曲县的王文岭村的 植树试点工作,他抓得很紧,他感觉到自己不知何时会突然离开他关注、思念着的黄土高坡,他要看到自己亲手研种的树苗在这光秃秃的黄灿灿的土地上长起来、绿 起来。因此,谢医生不畏艰难、不顾成本,采用秋冬挖坑,将泥深翻、晒干、打碎,然后又不远万里从湖南等地运来谷壳,与泥土混合后再推回坑内。等到春天来 了,雨水浸透了泥土,才开始展开多品种高密度种植树苗。为防止水份过早蒸发和水土流失,他还从远处运来松树皮将植树后的山坡覆盖起来……
然而,上天却并没有关顾对生命满腔热情对土地满怀依恋对世界充满爱心的好人谢士恒,2005年的春天,这位与病魔搏斗抗争了六年的勇士在香港倒下了,在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手里还攥着准备到山西黄土高坡的飞机票……
一位伟大的爱心天使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高尚的道德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人间,并激励着后来者。
春雨霏霏的香港,人们正在含泪送别谢先生。然而黄土高原的春雷响彻山谷云霄,呼唤着这位不甘心就此而去的仁人志士。
生命终有时,慧命永不绝。谢士恒离去后,他的妻子谭颖儿庚续了夫君的慧命,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矢志以群完成谢士恒先生未完的事业,确信能以无私无我的精神定可以安己、可以安人、可以安百姓,以此报效同胞,报效大地,报效祖国。
谢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谢谭颖儿与一班志同道合的香港朋友,一次一次地深入内地,正实践着她们的诺言,身体力行地完成谢士恒先生未完的慈善事业。她们坚信,现实虽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但爱可以传播,爱心可以被点燃,一些复杂的人、一些冷漠的心,将会被温暖和感化。
请听听“力行慈善基金会”会员们的心声吧——
记 得有一次在处理谢医生在梅县“还趣山庄”被侵权一事时,深觉人性的丑恶。我问谢先生为何不在深山无人处植林造水时,他说,植林造水的最后目的是人,植林除 了可以改善大自然的环境,同时可以解决村民缺水的问题,亦提供了机会让有志的村民改善生活……当我们这种“愚公植树”的行为感动别人时,当大家都能一点一 滴身体力行地去做时,谁说中国不能披上绿色的新衣,所需要的只是你、我、他的支持和参与。(医生邓锡英)
做 山西的工作,我自己有两个大原则。其一,不要“利欲薰心”,这“欲”不限于物欲、金钱,也包括虚名,因此我下定决心,名利都要戒除。我参与会的工作、山西 的工作,不能有任何“名利”的渴求。其二,是我只想把自己所学、所识、所知的,尽力为人民做点事。我在新界长大,父母是农民,是养鸡养猪的,有幸我生在香 港,也幸在事业有点成就。但这些都是虚的,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能帮助别人,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律师梁达坚)
世 间的第一好事,莫如救急济贫,好善最乐。一个人能有一颗行善积德的心,就等于给孩子后代种下幸福的根苗,这如同植树一样,把树木植在这些土地上,树木花枝 就会繁茂,开花结果。我们在东山植树造水、扶贫复明、出钱出力而不需任何回报,“善”的种子散在贫脊的山区,今天在这土地上已经萌芽、长树了。(护士谈许佩然)
科研、论证、宣传能令我们知悉应有的责任吗?试问我们的未来还有希望吗?可幸的是,还有谢士恒医生积极提倡的“力行”概念,让我清楚认识到环保不是别人的责任和纸上谈兵,而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这正是一个好的开始,着实值得我们的大力支持。(工程师梁爵麟)
我 被谢医生的善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并参与“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的工作。每次见到谢医生,都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如何植树引水;如何改善农村的 生活;如何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山区的小朋友健康快乐地成长、正常上学。他还给梅县、清远山区的人们派送衣服和大米;做白内障手术等等,献谋又出力。他为 改善山区人们的环境添砖加瓦,把自己的爱心和才华献给山区人们,散尽了自己的光和热。(企业家谢爱)
……
我们欣喜地看到,谢士恒先生开创的植树造林、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没有停止、不会停止,谢士恒在贫困山区的“扫盲”工作(贫困山区的白内障复明工程和贫困山 区儿童的开发启蒙教育)后继有人。香港社会各界朋友纷纷加入“力行慈善基金会”当中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身体力行,量力而行,奉献爱心,积极参与贫困 地区的教育、医疗、扶贫等工作。
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也纷纷发出了开展向谢士恒学习的通知,要求大力宣传学习谢士恒改善贫困山区生态环境、造福山区百姓的先进事迹,弘扬谢士恒扶贫济困、无 私奉献的精神和持之以恒、身体力行的实干作风。其中就有中共阳山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向谢士恒学习的决定”的通知,全文如下:
谢士恒先生是香港知名的执业麻醉科医生,祖籍梅县雁洋镇。从一九九四年起至今十多年来,他怀着赤子之心和关爱情怀,致力于祖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投入个人 积蓄逾千万元和毕生精力,在我县杜步镇东山村及国内一些干旱地区开展植林“造水”,其中我县东山1万亩。同时他还捐资在我县东山建起图书馆、幼儿园、敬老院和眼科中心,并为贫困山区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做白内障摘除和植入人工晶体手术,为他们解除痛苦,重见光明。在香港病榻上的最后时刻,他还捏着去山西看种下的树苗的机票。
2006年4月,谢士恒先生在内地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植林“造水”精神及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要求各地大力宣传和弘扬谢士恒先生扶贫济困精神,推广其植林“造水”方法。
谢士恒先生热爱祖国,情系山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实践者、传播者,他用真诚的爱心演绎了人间真情,谱写了动人的生命乐章,为我们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谢士恒先生植林“造水”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美德,对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 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向谢士恒先生学习活动。
一、要学习谢士恒先生心系山区群众的高尚情操和优良美德
谢士恒先生长在异域他乡,接受西方教育,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他关心祖国,了解祖国,积极探索植林“造水”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解决百姓饮 用水困难的途径。十多年来,栉风沐雨植林“造水”,兴建敬老院、眼科中心、图书馆、幼儿园、托老所。同时,他还多次想方设法为3000多位白内障患者接 诊,使近千名患者重见光明。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系山区群众的高尚情操和优良美德,以国家利益为重、温暖百姓为先,激发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感,在全社会形成关心人民疾苦、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团结互助、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二、要学习谢士恒先生勇于身体力行、不断探索前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谢士恒先生于1999年应我县东山乡政府之邀前来植林“造水”。要在石头突兀的石灰岩山岭上种树,人们认为是“天方夜谭”。第一批千亩荒山种上树苗不久便 干枯了。谢士恒不气馁,认真总结教训。就在他雄心勃勃要实施大规模“造水”计划时,被确诊为血癌。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计划,他干脆和妻子一道在 东山安营扎寨,与民工们一起,每天早上7时干到晚上7时,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终于总结出一套适合在石灰岩地区植林“造水”的成功经验,使当地5000多人 告别了到十多公里外取水的历史,喝上了清甜的自来水。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事业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在各自领域大胆创新,不 断开拓进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三、要学习谢士恒先生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大公无私精神
谢士恒先生乐于助人、慷慨大方,自己却过着节俭的生活。一件方格衬衣,一穿就是几年;在造林工地、铺设水管现场和妻子经常与工人一起吃快餐;在香港居住没 有买过一间房子,一直是租房住。他不但捐赠巨资,而且事事亲力亲为,处处践行着“仁者力行”的人生理念。每年春、秋两季都带着香港义工回内地为贫困白内障 患者做复明手术,对患者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就是要学习他那种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崇高品格和实干精神,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不思进取思 想,进一步弘扬昂扬向上的社会风气。
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县各级党政部门要把开展向谢士恒先生学习活动与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把学习活动融入到“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和“排头兵”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人格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要深刻领会向谢士恒 先生学习的丰富内涵,在全社会掀起学习谢士恒先生争先进、创先进的热潮,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现代公民意识。真正把谢士恒先生植 林“造水”的精神转化为全县人民做好工作的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贡献。
中共阳山县委
阳山县人民政府
2006年6月15日
但愿我们能够真正地看到:一个谢士恒倒下了,千万个谢士恒站起来。
(全文完)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