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10 2008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91f340100au7k.html
四、一群被润泽的弱势群体
谢士恒不图回报,历尽艰辛 植树造水造福山区人民的事迹被报道后,很多人赞美他说,谢士恒是位大好人啊。有人也以“好人谢士恒”为题写过一篇人物通讯,宣传他的先进事迹。谢士恒不仅 是位好人,他博学多才,充满爱心,尤其对弱势群体,倾尽心血,播撒真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尽本分,没有特别的理由,一个人活着就要 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活得要有价值有意 义。每个成熟的人,有文化的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念,把做好事慈事,把献爱心播真爱作为自己的本分,这就是谢士恒的人生观。他活着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好地 活。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时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 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谢士恒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群颐养天年的孤寡老人
“好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身体力行,量力而行。”这是谢士恒的名言。1997年冬,谢士恒先生参观梅县丙村镇敬老院时,当看到敬老院房屋设施等环境和条件还很陈旧落后、不利老人晚年居住和生活,他心里马上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决定自己选址,自己设 计,自己出资建一座全新的敬老院。1999年春,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他亲手建成了一座结构和风格独特的敬老院。20多位老人搬进了2000多平方的舒适 的新居。当你走进这一座外表并不惹眼,但构思精巧独特的建筑,你会发现谢士恒每做一件事都用心良苦,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深情,一股暖流就会传遍全身,同时你 会暗暗佩服他的智慧和才干。
这是一座专门为老年人居 住、生活而设计的充满人性化理念的敬老院。当你步入敬老院,一条宽敞明亮又能遮阳挡风避雨的走廊环绕着、连通着住房、饭厅、厨房、大厅和电视室,楼房之间 有天池、花基,居者既能感受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而又能不受气候的影响,坐沐春光不被雨淋,看秋高气爽却无凉风侵袭,恰似旧时的四合院却比四合院更舒适更明 亮更合理,花池、花带、林地、鱼池、水泥道一应俱全,敬老院如花园别墅。
谢士恒先生好人做到足,敬老院建好后,还为老人亲自选购床褥、桌椅、衣橱等生活用品。为了让老人吃上清洁卫生的水,他找遍了附近的山村,最后从10公里外的一个山上架设管道将山泉水直接引进敬老院。
一群被遗忘的贫困山区儿童
爱老敬老,养老送终,体现了谢士恒先生那种中国传统的道德孝心。而教育启导朦味的山区儿童,却是谢先生对落后山区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的关注,也是对祖国未来的关注。
谢士恒深入贫困山区建设造 林蓄水工程的过程中,目睹山区群众生存的艰难,成人思想的朦昧,幼儿的无知与愚盹,内心总有种酸酸的感觉。一次,谢先生走到几个来看热闹的儿童面前,问他 们家住哪里,有几岁了,是男孩还是女孩,然而,这么简单的问题,孩子居然听不懂,答不上来,答非所问。贫困山区没有幼儿园,没有学前班,生活单调枯燥,小 小年纪就帮家庭干活,智力开发迟,见识就更是少之又少,连陌生人也不多见几个,更不要说接触什么现代科技的东西了。而且农村家庭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只剩 老人和孩子,老人只顾及家务活,孩子们只能任其自生自长了。
贫困山区的儿童又是一群被 社会遗忘的弱势群体。对此,谢士恒先生感触良多。于是,他又想到了在阳山东山办图书馆、办幼儿园,并出资请来几个较有学养的本地女性照顾儿童,对他们开展 学前启蒙教育,那些请来的阿姨就象妈妈带孩子一样。儿童们聚集在一起学习、唱歌、跳舞、玩乐,享受着大家庭一样的温馨。看到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一个个带来 这里,象城里的孩子一样脸露欢快的笑容,一起蹦蹦跳跳,画画唱歌,谢士恒象孩子一样笑了,笑得很甜很甜。有时,他还亲自走到孩子中间,教孩子们道德礼义, 教他们唱英文歌……当你来到东山,你会看到一所虽然简陋但气氛热闹的“力行图书馆”,图书馆里的学前儿童都很活泼、自信,他们不但能写字、计算、唱歌、画 画,而且还能表演,有些居然还能背诵著名的古散文“爱莲说”和“归去来辞”。
谢先生不但全免费培育孩 子,给他们派发衣服、鞋袜、书包、文具、食品等,并且长期资助一些有困难的孩子上学。他说,一个人一方面对自己要经常修心自省,另一方面要力所能及地扶助 有需要的人。对山区的贫困儿童,我们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同时要教他们知识能力,将来能够很好地立足于社会。
一群重见光明的白内障康复者
自从谢士恒医生参与梅县雁 洋镇与阳山东山的扶贫工作,在每年的11月,谢医生都会组织一连几天的下乡关怀老人的活动,为65岁以上的老人送米、送猪肉、送衣服、送棉被等衣物。同 时,当了解到农村有特殊需要帮助的人家,他都会伸手给予援助。每次从香港到贫困山区农村,他都会为这些特殊的人群生出许多感慨。香港的灯红酒绿人来人往繁 华热闹,那种奢华与这些山村的萧条贫穷和孤寂冷落,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山村人家的生活是这样的单调、枯燥乏味,每天都重复着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的贫穷农家的生活,而且有的特困人家的孩子有书无钱读,老人有病无钱医,真是贫苦心自明、冷暖心自知。谢士恒每到这样的人家派东西,都眼含热泪说不出话 来,只有默默地给这样的人家多添一份物品,能帮一次就一次,能助一天是一天。谢士恒在下乡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一些老人手拿木杖在那些崎岖不平的乡村小道里 艰难行走,他就走上前热心地问:老人家,你能看得见吧,走路小心点啊,慢慢走。谁也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好心人就是香港医生、就是爱心天使、就是光明的使者谢 士恒。
不久,谢士恒又陆续在梅县 丙村镇和阳山的东山筹建了眼科中心。服务宗旨就是为贫困山区的白内障患者提供完全免费的手术治疗,治疗过程中,还免费提供食宿。那些接到免费食宿治疗通知 的白内障患者以为是在梦中呢,天底下竟有这种好事?天上掉馅饼啦。为避免受骗上当,一些患者起初还不肯去,一部分患者还反复地申明,自己真的没钱支付医疗 费,即使真能把眼睛治好也交不出钱来。在有关人士的反复说明和劝导下,他们才将信将疑。也难怪他们啊,一些坑人骗人的无良医生和不法之徒,常让一些疾病患 者失去信心。当这些白内障患者把眼睛治好,重见光明,并送回家里,高高兴兴地道别,并没交一分钱的费用,他们才相信,这是真真实实的,天底下的确有治病不 用钱这样的好事,世界上真还有这样的好人!
有人称谢士恒眼科中心开展 的扫盲是一项“光明的事业”。为切实做好“扶助贫困,重见光明”的工作,谢士恒伉俪亲自策划、安排、亲临指导每次的眼科开诊,他们出资先后聘请中山、顺 德、新会、梅县等市县级的人民医院的眼科医护人员前来诊治,并组织香港医生、护士参加每次的开诊工作,这些医护人员认真负责,技术精良,他们象对待亲人一 样对待这些患者和患者家属,他们的义举深深地打动了乡亲群众,这些白内障康复者和家属握着医护人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眼睛流着热泪,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阳 山县白内障患者李照,当拆开棉纱,看到眼前的世界一片光明,他立刻当众激动地歌唱起来:“东方红,太阳升,香港有个谢士恒……”。
一批批来自阳山、乳源、五华、大埔、蕉岭及梅县等贫困山区的的白内障康复者,对谢士恒伉俪和所有参与善举的医护人员感恩戴德,他们和亲人们一起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为眼科中心送来了锦旗:仁心仁德,厚泽光明;八年如一日,爱心满神州……
梅县九板桥眼科中心和东山眼科中心从1999年至今已开诊近20次,为近3000名贫困山区的患者进行了诊治,并成功地为800名患者施行了白内障加放晶体手术,让他们重见了光明,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精彩的世界。
(未完待续)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