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惡化

Feb 16 2009

中國多省巿出現大範圍的乾旱、特旱(組圖)

Published by under 參考文章,生態環境惡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4 16:09:24


2009年2月3日,河南省湯陰縣幾名村娃正在一乾枯的水塘裡玩耍。

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由於入冬以來,華北、黃淮、江淮、江漢等地降水偏少,中國出現了大範圍的氣象乾旱。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湖北、陝西等地部分地區的氣象乾旱已達重度乾旱或特旱。

  今天來自中國氣象局的消息顯示,2008年11月以來,中國北方冬麥區降水持續偏少,部分地區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歷史極值。華北大部、黃淮、江淮、江漢等北方冬麥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九成,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東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九成以上。

  據最新氣象乾旱監測顯示,目前西北東北部、華北中南部、黃淮西部、江淮西北部、江漢北部及廣東東南部、西藏中部和東南部、雲南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氣象乾旱。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湖北、陝西等地部分地區的氣象乾旱已達重度乾旱或特旱。這些地區的氣象乾旱已對當地冬小麥生長造成較大影響。

  據統計,河南省近六成的麥田受旱,有360多萬畝出現黃苗,有40多萬畝出現枯苗死苗現象;安徽省近七成的麥田受旱,有90萬畝出現點片死苗現象;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省麥田受旱面積均超過一半。持續的雨雪稀少和氣溫偏高,致使山西大部分地區出現比較嚴重的旱情,還造成山西全省森林火險等級持續偏高,森林防火形勢十分嚴峻。

  據中央氣象台預報,2月8日前後,華北地區中南部、黃淮、江漢以及西北地區東部等氣象乾旱區有一次降水過程,但由於前期降水持續偏少,上述大部分地區的旱情仍將持續或發展。


2月3日,鄭州西郊的西流湖湖底已經完全乾涸,湖底裂出一道道裂紋,到處都是乾涸後留下的死去的螺絲和河蚌。新浪網


這是2月2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拍攝的乾旱無水的鐵佛寺水庫。新華社

No responses yet

Feb 16 2009

院士專家赴黃土高原區考察水土保持與生態安全

Published by under 參考文章,生態環境惡化

2007-8-20
來源:http://www.mwr.gov.cn/ztbd/sbkkzt/20070820/86299.asp 水利部網站

專家考察團在現場聽取彙報

本站8月18日訊(記者 陳銳) 8月18日,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院士專家考察團深入黃土高原地區進行考察,旨在進一步瞭解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和多沙粗沙區治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院士專家考察團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科考行動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鴻烈帶隊組成,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等陪同參加。
本次科考活動歷時5天,先後奔赴甘肅、內蒙古自治區、山西三個省份,本站將對本次科考進行全程跟蹤報導,敬請關注。

責編:maggie

No responses yet

Feb 16 2009

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總結會召開

Published by under 參考文章,生態環境惡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0日   來源:水利部網站


主席臺。(來源:水利部網站)
11月20日,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在京召開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總結暨水土保持發展戰略研討會。會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主持。水利部部長陳雷在講話中強調指出,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振奮精神,銳意進取,團結協作,扎實工作,推動我國水土保持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作了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總結報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幹宣讀了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表揚通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副院長孫鴻烈,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沈國舫分別講話。水利部總工程師劉甯參加會議。
會上,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介紹了這次科學考察總報告。西北黃土區、東北黑土區、北方土石區、南方紅壤區、西南石漠化區、西北風沙區、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區以及開發建設活動專題考察組分別彙報了考察成果,水土流失狀況與基礎資料集成專題研究組、水土流失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影響評價專題研究組、綜合防治水土流失政策專題研究組分別彙報了研究成果。“中國小流域治理管理項目”負責人介紹了經驗。
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專家指導委員會院士專家成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研究室、財政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會議。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組、研究組及辦公室成員,水利部有關司局、單位負責人,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利廳(局)主管水保負責人參加會議。有關科研單位、高等院校代表列席會議。

No responses yet

Feb 16 2009

中國水土流失面積逾1/3國土

Published by under 參考文章,生態環境惡化

(明報)1月30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內地目前有646個縣水土流失嚴重,28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1000名科研人員經近3年考察,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內地水土流失面積高達356.92萬平方公里,超過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中需立即治理的面積近200萬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大多位於長江、黃河    流域

內地646縣情況嚴重

新華社    報道,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於2005年7月聯合開展「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經過近3年考察,科研人員日前發布報告指,當前水土流失導致土地退化,毀壞耕地;導致江河湖庫淤積,加劇洪澇災害;惡化生存環境,加劇貧困;削弱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對生態安全和飲水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No responses yet

Dec 17 2008

全球冰川5年融化2萬億噸

Published by under 參考文章,生態環境惡化

美國太空總署發布最新衛星監測數據顯示,全球冰川在5年間融化了逾2萬億噸。

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間,地球上南極、美國阿拉斯加和北極格陵蘭島的陸地冰川已融化逾2萬億噸,全球變暖趨勢愈見明顯。

根據美、德合作的「格雷斯」衛星系統監測數據,5年間融化的超過2萬億噸的陸地冰川中,有一半以上來自格陵蘭島。參與數據分析的美國太空總署地球物理學家斯盧特克說,5年間僅僅格陵蘭島冰川融化成的水就可以裝滿11個切薩皮克灣(美國最大的海灣,面積約16.5萬平方公里),而且格陵蘭島冰川融化的速度仍在加快。

美國阿拉斯加情況比格陵蘭島稍好,自2003年以來,阿拉斯加已損失了4000億噸的冰川。阿拉斯加地區2005年的冰川融化十分嚴重,2008年由於冬季降雪量大,陸地冰川面積略有增加。

盧特克說,陸地冰川融化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全球海平面較5年前升高大約0.5厘米。(新華社)

新聞來源:明報即時新聞

No responses yet

Aug 06 2008

中國首次公布國家級水土流失防治三大重點區域

Published by under 生態環境惡化

5月 9日 星期二 00:09 更新

新華社北京5月8日電(記者姚潤豐)水利部8日正式公布了42個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以下簡稱“三區”)。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首次確定并向社會公布的國家級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區域。
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8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次公布的“三區”涉及25個省區市,總面積222.98萬平方公裡,佔國土總面積的23.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95.46萬平方公裡,佔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6.8%。
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共16個,包括大興安嶺、呼倫貝爾、長白山、灤河、黑河綠洲區、塔裡木河綠洲、子午嶺、六盤山、三江源、金沙江上游、岷江上游、漢江上游、桐柏山大別山、新安江、湘資沅江上游和東江上游等,涉及21個省區市,總面積97.63萬平方公裡,其中水土流失面積29.45萬平方公裡。這些地區是中國重要的次生林區、草原區、水源區和自然綠洲區,目前水土流失比較輕微,生態環境比較好,但存在水土流失發生和加劇趨勢,一旦發生嚴重水土流失將對中國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構成重大威脅,需要國家加強重點預防保護,確保國家生態屏障。
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共7個,涉及13個省區市,總面積30.60萬平方公裡,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7.98萬平方公裡,主要是礦山集中開發區、石油天然氣集中開採區、特大型水利工程庫區、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區以及在建的國家特大型工程區,包括遼寧冶金煤礦區、晉陝內蒙古接壤煤炭開發區、陝甘寧內蒙古接壤石油天然氣開發區、豫陝晉接壤有色金屬開發區、東南沿海開發建設區、新疆石油天然氣開發區、長江三峽工程庫區,開發歷時長,強度大,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比較嚴重。
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共19個,涉及21個省區市,面積108.88萬平方公裡,其中水土流失面積59.31萬平方公裡,主要為大江、大河、大湖的中上遊地區,包括東北黑土地、西遼河及大凌河中上游、永定河、太行山、河龍區間多沙粗沙區、涇河北洛河上游、祖厲河渭河上游、湟水洮河中下游、伊洛河三門峽庫區、沂蒙山、嘉陵江上中游、丹江口水源區、三峽庫區、金沙江下游、烏江赤水河上中游、湘資沅澧中游、贛江上游、珠江南北盤江、紅河中游等。這一地區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對當地和下游產生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災害。
鄂竟平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全國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裡,超過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公布“三區”的主要目的是,針對不同的水土流失原因和形式,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帶性規律,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科學防治。(完)

No responses yet

Aug 06 2008

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導致海洋“死亡區”擴大

Published by under 生態環境惡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5-02 16:12:20

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受全球變暖影響,海洋低氧區面積正在逐漸擴大,已危及許多海洋生物的生存。

海洋低氧區或缺氧區又被稱為海洋“死亡區”,因為生物難以在低氧或缺氧狀態下存活。此前的一些研究發現,化肥、糞便和污水等排泄入海,為一些藻類提供了充足的養料,會刺激海藻瘋狂生長。這與空氣污染因素一起導致海洋中的氧被大量消耗,使海洋中形成低氧區甚至缺氧區。

新華社報道,德國和美國科學家進行的新研究發現,全球變暖會為海洋低氧區的形成“推波助瀾”。他們在定於2日正式出版的新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說,過去50年中,全球變暖已使中、東赤道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的低氧區不斷擴大。此外,墨西哥灣和其他一些海域最近幾年也出現了低氧區。

科學家說,海洋低氧區面積不斷擴大的事實並不令人驚訝,因為研究早已表明,全球變暖會導致海洋水溫升高,而海水升溫後溶解氧的能力會有所下降。他們指出,隨著海洋低氧區不斷擴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减小,許多物種被迫離開深海栖息地前往含氧充足的海域,這意味著它們將不得不為爭奪新的生存空間而展開殘酷競爭。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德國基爾大學教授洛塔爾·斯特瑪說,他們對海洋低氧區實地調查得出的結果,與此前的電腦模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他也表示,海洋低氧區中存在很多複雜的生物和化學相互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造成海洋低氧區面積擴大的原因。

No responses yet

Aug 06 2008

由綠色轉向藍色 ——世界水荒危機分析

Published by under 生態環境惡化

(明報)8月1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當全世界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因通貨膨脹所引發的燃油及食物價格上升時,我決定將注意力放在沒人提及的危機上──水荒。

今年香港在6月錄得1350 毫米的雨量,7月更是連場暴雨,以至你可能覺得提及水荒是荒謬的。我們的水塘已經滿溢了。大部分廣東、廣西及鄰近的省份都曾經在過去兩個月水浸。但毫無疑問,我們正面對嚴重的全球水荒危機,而且已經嚴重影響到食品價格及農產貿易產生。

危機的成因,部分是全球人口太多,部分是我們對食水的浪費,更因為我們變得富裕而進食更多肉類、飲用更多咖啡、和享用更多消費品。

一份牛排耗用8000公升水

參考一些數據*: 當一份美味的牛排在你的碟子出現時,它已經耗用了8000公升水。不單單因為牛要飲水,其中還包括飼養牛隻至可推出市場所需的飼料同樣耗水。一份150克的漢堡牛排耗用了2400公升水才到你的碟上。生產一杯咖啡需消耗140公升水。生產1000克食米需消耗約3000公升水。

除了食物生產外,你腳上的皮鞋便需8000公升水,你身上的T-shirt亦消耗了2000公升水。一杯餐酒需120公升水,一包薯片需185公升水。甚至你手提電話的微型晶片都耗用了32公升水。

隨着我們愈來愈富裕,我們亦消費愈來愈多的精製消費品,所以對水的需求會持續飈升。美國可能是世界耗水最多的國家(主要原因是美國每年每人平均消耗120公斤的牛肉),美國人每年人均消耗食水2500立方米。日本人均消耗1150立方米,而中國是圖表中最低的消耗者,每年人均消耗700立方米。

但中國對食水的消耗量正激增——2000年的人均消耗是17.7億立方米,到2010年的預期消耗是28.6億立方米,增幅高於60%。 所以到了2030年,可預見食水的供應量會急降。在剛經過颱風洗禮的香港,尚未可察覺。但在中國北部,水荒的危機已不容忽視。單是黃河每年就有200日或以上斷流而未能入海,更常常連山東都不到。山東省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地區之一,他們依賴黃河提供一半的灌溉用水,難怪中國領導人對糧食供應及近來主要糧食價格急升十分關注。

世界銀行指出中國617個城市中有300個面臨食水短缺的問題。北京/天津地區,每年的天然水供應量為3.4億立方米,使用量卻高達5.5億立方米。短缺由鑽挖更深的水井來填補——現在鑽鑿已經深至1000呎。北京的地下蓄水層自1965年起已經下降了59米,不久的將來,地下蓄水層更可能會是觸不到的。

試想一頓自助餐所浪費的食水

在中國,危機不單是短缺,還有污染。因為大部分的河流都被工廠用來排放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及污穢物。中國的科學家指出,在中國5萬公里的主要河道中,便有4萬公里已不能供養魚類。而當國家對魚產需要卻每年增長多於100萬噸,這可不是講玩的。

危機都集中在農業部分,促使食品價格上升,因為城市和工業用水的急遽增加,產生供應上先後。在某方面來看是合理的——1000噸水能生產市值200美元    1噸的小麥。但若用於工業上,則可以帶來1萬美元或更多的收益。這誘使政府將水源優先作工業用,以獲取最高收益,帶來更多的就業職位,即使結果是導致我們需要輸入更多的食物。

如果你認為香港對這危機可以做的很少,那請你再重新想想。我們或者幸運地能浪費從水喉直接取得的食水,但就我們每星期購買的食物、衣服及其他消費品而言,並不是。一雙皮鞋消耗了意大利8000公升水。你手中的一杯咖啡消耗了印度尼西亞或哥倫比亞140公升水。你一件T-shirt引致一家中國工廠消耗了2000公升水。還有來自澳洲、新西蘭或美國的牛排等等。

所以下一次當你在香港光顧昂貴的自助午餐時,試想一下一頓自助餐所造成的浪費——想一下我們所浪費的食水。

全球領袖都需要更切實地衡量水的價值。尋找更有效的方法將水源運用在農業上。而我們亦要在享用肉類前思想一下,不單是思想綠色,更要思想藍色。

* 參閱 www.waterfootprint.org及地球政策研究所www.earth-policy.org

作者杜大偉(David Dodwell)為公共政策研究公司Strategic Access總裁。他曾任《金融時報》駐港特派員,是The Hong Kong Advantage 一書作者之一

No responses yet

Aug 06 2008

全球變暖 加劇中國西北水資源短缺矛盾

Published by under 生態環境惡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09

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中國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矛盾。

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中國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矛盾。
中評社香港2月9日電/近期記者在嚴重缺水的中國西北地區了解到,全球氣候變暖加劇了當地水資源短缺矛盾。而據專家預測,按照目前氣候變化的趨勢,加上經濟社會發展等人爲因素的影響,未來這一地區可能會更加缺水。

新華網報道,據中國氣象局提供的資料,專家預測未來50年西北地區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9-2.3攝氏度,由此可能導致冰川面積將比目前减少27%,其中面積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將基本或完全消失。加上生産和生活用水持續增長,預計2010年至2030年,西北每年約缺水200億立方米,到2050年可能稍有所减輕但缺口仍達100億立方米。

中國西北地區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和陝西等5省區及內蒙古西部,幹旱缺水是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據氣象資料顯示,過去百年間全球氣候變暖導致中國平均氣溫升高0.65攝氏度,西北地區氣溫變化的强度又明顯高于全國平均值。

冰川和高山積雪是調節中國西北水資源量的“固體水庫”。氣溫升高使冰川消融加速、雪綫退縮。據甘肅和青海兩省氣象局提供的資料,專家估算在過去40多年,西北地區冰川面積約减少了1400平方公里,雪綫上升了30-60米,直接導致部分內陸河源頭來水量顯著减少。

持續增溫還使得中國西北地區大片湖泊萎縮甚至幹涸,部分河流源區補給水量减少。1985年,被稱爲黃河“蓄水池”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湖泊數量還有4077個,如今已銳减至1800個;境內27條黃河主要支流中已有11條幹涸,另有多條河流則成了季節河。

近20餘年間,西北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增加,但是,時空分布却更加不均,很難被有效利用。同時伴隨氣溫升高,冰川和高山積雪消退、湖泊濕地萎縮,蒸發量加大,各地可用水資源基本呈現進一步减少趨勢。據中國工程院西北水資源項目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西北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5.84%,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占全國人均水平的80.5%。

預估未來西北地區水資源形勢,專家普遍認爲氣候可能變得暖濕,但是,由于西北地區降水基數過小,增加的降水量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幹旱氣候區的基本狀况,而且隨著氣溫不斷上升,冰川、高山積雪和凍土等固態水體加快消融,蒸發量也會繼續增加。

No responses yet

Aug 03 2008

森林消失與水資源危機

Published by under 生態環境惡化

台灣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8180&ctNode=40&mp=1

作者:陳信雄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及資源學系
張貼日期:2005/4/7
系統圖片
圖說:山區茶園取代了森林。
森林是地球的肺,而原本職司水源涵養、二氧化碳回收功能的森林,在人類為了農牧、採礦、開設工廠而大肆砍伐下,快速消失,於是洪災、乾旱、地下水枯竭、土石流……接踵而來。
森林的消失

讓我們想像使用超低速照相機從宇宙觀察地球,宛如觀察正在開花中的花朵,其綻放過程的紀錄片一般,把 1,000 年縮短成 1 分鐘,過去 1,5000 年所發生的現象,可縮短成 15 分鐘,然後再快速地重播。

開始的一幕是最後的冰河時期,也是最寒冷季節的結束,地球快速溫暖化的時期,高緯度地帶正綠意盎然,低緯度地帶則由草原取代了森林,綠色也不斷地往山岳地帶的山頂方向擴散。

但是在短短不到 2 分鐘內,冰又以強大的氣勢,急速地冷卻了地球,並再度進入冰河期。往後由於溫度的上升,使極地或高山的冰雪融解,大量的冷水流入北大西洋,引起暫時性的寒 冷化。在暖和森林中生活的祖先,飽受短期內數度的嚴寒煎熬,當糧食不濟時,只得依賴部落周邊的雜草或種子維生,繼而從中選取野生的麥種進行栽培,這就是農 業的開端。

在西亞,人類最初是在草原培育麥類,之後進一步焚燒伐採森林,擴展成旱田,也許可以在畫面上看到旱田逐漸增加的光景。過了 3 分鐘,地球開始暖和,冰雪開始從高緯度消失,而被森林取而代之,地表的 6 成塗上綠色,偶爾有森林之火,如閃光燈般地閃爍。

過了 10 分鐘,也就是從 5,000 年前開始,愛琴海、尼羅河口、美索不達米亞、黃河或長江等流域,開始微動,到處瀰漫著因森林火災所引起的煙火。隨著都市或農牧地的擴張,地表的綠色開始消失,顯現褐色的斑痕,這些點狀的變化,從地中海周邊擴張到歐洲及亞洲內陸。

過了 14 分鐘,也就是約 1,000 年前,畫面開始混亂,歐洲大陸、中美洲、中國、印度等地褐色的斑痕逐漸變大,再過 30 秒,從日本列島沿岸朝向山地,水田急速地擴大,這正是日本江戶初期的大開墾時期。

在影片結束前 11 秒,也就是產業革命以後的 200 年左右,歐洲及中國幾乎失去了綠色,而使裸露地擴大,英國及歐洲大陸西部工廠的黑煙冉冉上升。結束前 6 秒,美國北、東部的森林幾乎消失。

1950 年以後,也就是影片的最後 3 秒鐘,畫面的變動已無法由肉眼追蹤。先進國家的褐色國土,如霉菌般增加,都市不斷地擴張,占據了沿岸與平原,甚至綿延至高山地帶,林道或觀光道路持續朝山區延伸,沿路的樹木卻消失了。

在菲律賓或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印度大陸、美國大陸西部、中美全域、南美東部、非洲大陸東部等地,森林急速地後退,到處燃起森林之火。從中歐到北歐,因酸雨使廣大的森林染上黑色。

於是在最後 2 秒的一瞬間,恍如蝗蟲過境一般,各地殘餘的森林開始消失。根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的報告,地球在這 1 萬年間,自然林消失了一半,其中亞洲太平洋地區有 9 成,歐洲有 6 成,南北美大陸有 4 成的自然林被破壞。

在影片的結尾部分,每 0.06 秒內,約相當於希臘國土大小的森林面積在消失中。由於綠色植物的消失,使得裸露地增加,農業生產減少,引發澇旱等自然災害頻仍,野生動物頓失棲地,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造成地球全體環境廣泛的混亂。

緊接著綠色地區被破壞的腳步,從熱帶林移到北方林,如同席捲地球一般,從加拿大、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亞,連斯堪地納維亞半島北部的寒帶林也無法倖 免。地球的溫暖化若繼續進行,森林的分布會急速地縮小。此外,落磯、安地斯、阿爾卑斯等高山帶,也會因氣溫的上升,使得低海拔植物強勢地往高山擴張,使高 山的植生縮減甚至完全消失。

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報告指出,在西元 2002 ~ 2030 年間,世界的人口會增加 20 億,預測地表的 70% 會被農地、都市、道路、工廠、礦山等「人工化」。其中以中南美所受的影響最大,大約是 80%,其次是亞洲太平洋地區的 75%,森林幾無殘留的餘地。

引發天然災害

全世界的森林在近 50 年內消失 1 億 6 千萬公頃,約占世界森林的 4%,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 1.3%,目前全世界森林面積約僅占陸地面積的 30% 而已。這些消失的森林,是因薪碳材的伐採,木材的輸出,大面積作物的栽植,牧地、採礦等永無止境的開發所造成。今日地球的溫暖化,以及洪患及旱災頻傳,全 球森林覆蓋面積的消減是主要的原因。

由於世界森林面積的消失,更造成下述的水文現象:

洪水災害規模擴大:1991 年以後的大水災

1991 年孟加拉颱風,海水倒灌,死亡 13.9 萬人。
1991 年菲律賓、中國淮河。
1993 年美國密西西比河中游,改變了美國的治水方針。
1995 年歐洲萊茵河,使得德國、荷蘭、法國等國的治水方針皆融入土地利用及農業政策。
1998 年中美。中國,長江受災者 2.3 億人,死亡約 3,000 人。印度,死亡 1 萬人,孟加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死亡約 1 萬人。
1999 年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死亡約 3 萬人。
2000 年莫三鼻克 100 萬人以上受害。湄公河,死亡 230 人。孟加拉,死亡 1,500 人,受害者約 2 千萬人以上。
2002 年多瑙河。本世紀最大的洪水,各國治水策略被迫改變。

水資源匱乏的危機:目前全世界 60 億的人口中約有 20% 即 12 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水。由於水資源的匱乏,造成水質污染與傳染病的蔓延,死亡泰半屬 5 歲以下哺乳期的幼兒,一年達 400 萬人,平均每 8 秒鐘就有一人喪失生命。而犧牲者又以非洲及亞洲的貧窮國家所占比率最高。

地下水的危機:全球地下水含水層已開始枯竭,多數依賴地下水的地區,已無法確保水資源的供應,陷入危急的狀況。即使含水層中尚含有相當的地下水,但水位正逐年下降,新井的開鑿愈挖愈深。

世界各地的農業用水,多依賴地下水,而地下水位的下降,對農業生產的衝擊相當大。如中國東部平原地區的北部與中央地帶,也就是從北京以南到黃河下游的兩岸,印度的西北部與南部,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從北非到中、近東,阿拉伯半島,美國落磯山脈的東南部等都蒙受其害。

至於中國北部慢性的地下水不足,過度的抽取地下水是主要原因。占中國穀物生產量 40% 的華北平原,地下水位平均一年下降約 1.5 公尺。臺灣的嘉南平原一帶,近 40 年來下降約 40 ~ 80 公尺不等,造成西南沿海地盤下陷,對重大工程如高速公路與高鐵等的安全,造成莫大的威脅。封井與大面積輔導造林,成了亡羊補牢的對策。

挽救森林

今後,森林必會持續地轉換成農地,為了提供人類對木材、紙張等的消費需求,近期內亞洲、非洲、中東等森林稀少的地區,以及一些極度仰賴木材輸入的 國家,已飽受木材不足與價格高昂的壓力。倘若開發中國家每人的木材消費量,也像先進國一樣,則到 2010 年為止,估計世界木材消費量會增加兩倍,森林勢必在滿足人類需求下日漸消失。而根本解決的方法是抑制人口的增加,雖然各國都在極力抑制人口的成長,但在本 世紀內,世界的人口也將達 100 億左右,所以仍需考量增加 40 億人口的因應方式。

除了想辦法抑制人口的增加外,另一方面應抑制山坡地的開墾與林木的伐採,降低木材或紙張的消費,獎勵造林與森林的撫育,拓展新的技術開發替代品或再利用,也就是推行「抑制消費」、「增加供給」及「開發新技術」等策略。

抑制消費:為了維護森林,應要求先進國抑制消費,如在2000年間能抑制原木消費量的 8%,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可彌補開發中國家到 2010 年為止原木需求的增加量。此外,也應要求伐採的原木儘量加以利用。日本、美國或英國等先進國,所伐採下來的林木,屬規格外或低品質者,在伐採時即遭受損傷 而棄置,如能加以利用 2 ~ 3 成,也能降低整體的伐採量。

增加供給:目前全世界為了增加木材的供給量,正在鼓吹造林運動。1997年有關氣候變 遷的公約,在「京都議定書」中被採用,規定造林所能固定的碳素,在計算該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時,可自該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扣除。於是先進國開始在開發中國 家造林,將來可用來替代部分化石燃料,實施「造林→伐採→燃料材→造林」的循環。

開發新技術:日本長久以來都把木質建築廢材悉數燃燒,但自 2000 年 5 月公布建築資材再利用法後,就改成解體、分類與再利用的方式,或把廢材粉末化後加以高壓處理,製成木板,或把廢材與瀝青乳劑混合,做成富彈性的鋪路材料。 此外,舊紙張的再利用,也可以減緩林木的伐採,目前已成世界潮流。從 1970 ~ 1995 年,25 年間舊紙的再利用成長了 3 倍,占製紙原料的 37%。FAO 認為到 2010 年為止,回收的舊紙將達製紙原料的 46%,木材紙漿的需求量可減少 17%。

由於市場經濟的擴大,造成森林的濫伐,加速了森林的破壞,今後的森林保護,國際間的合作會是重要關鍵。1992 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首倡森林保護,與會各國共同簽定了「森林原則聲明」及「21 世紀京都議定書」(Agenda 21)。往後有關森林保護與林業的永續利用,都應遵守相關規定,並受到國際間的監督與關注。針對森林面積消失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台灣也不能置身於外,應 積極參與國際間的各種研討會,對森林的永續利用貢獻心力,共創林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全民共識

面對世界森林面積的不斷消失,臺灣雖有傲視全球的 58% 森林覆蓋率,但高經濟作物正蠶食臺灣的森林。今後對保安林的解除、租地造林的放領與限制、水庫保護區的維護,應堅守原則,嚴格把關,並讓政府與全體國民認 清,沒有森林即沒有水資源的觀念,以及了解世界熱帶林甚至寒帶林的急速減少,導致溫室效應,意味著全球生活環境品質的惡化。

從事林業研究的人員,更應兢兢業業積極參與調查與研究,提供具體可信的數據,使林業機構有足供說服民間與政府的依據,這不僅是研究人員的學術良 知,也是歷史使命。要創造林業第二個黃金時代,現在正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我們必須認清世界經濟環境的趨勢,以及臺灣的自然環境,萬萬不能輕視農業,甚至放 棄農業。近年來所引發的空前旱象,可為殷鑑,期望能及早釐定明確的林業政策與國土開發計畫,獎勵林農積極地經營農林業,才能使臺灣永遠免於澇旱的災害。

相關附件:《科學發展》2005年4月,388期,42~47頁

No responses yet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