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31 2015

2015年3月英德“扶貧復明”活動 義工分享 (余馨庭)

Published by at 10:14 pm under 扶貧復明,英德市

20153月英德“扶貧復明”活動義工分享 (余馨庭)

         

這次是我首次以義工的身份前往內地參與服務, 出發前對這地方的認識都是很片面。在這短短的幾天裏,所看到,學到的遠比我所想的多。

       

這幾天的篩查都在英德市的範圍內進行,到訪的地方有沙口衛生院,橫石塘衛生院,望埠衛生院,及其後會進行手術的英紅醫院。在這幾個地方所遇到的村民生活大都簡樸,偶有少數衣著相對光鮮,但與香港的生活水平相比,都只是微不足道。他們的衣履都較殘舊,有部分甚至經已多番修補,留下歷史的點點痕跡。其中我見有為數不少的人都穿上相似的綠色布鞋,從同行的義工口中才知道那些是更窮的一群, 他們的生活緊拙,只能購買幾元一雙的軍布鞋。

      

剛到步的時候,我們在當地的超市買了不少小蛋糕,同行的義工說是送給前來的村民的。我起初不以為然,其後真正下鄉篩查,看見有部分村民是一早出門,走了超過三個小時才能去到我們檢查的地方,當他們從義工手中接下蛋糕的時候, 我彷彿見到他們的疲累都得以舒緩,安心等候檢查。

     

在協助醫生檢查的過程中,有不少到來的都符合做手術,對於能有機會從拾視力,他們都萬分感激,甚至抓著只是從旁協助的我的手,向我連番道謝。讓我只能尷尷尬尬地回應:「 不用謝,不用謝。」 然後提醒他們要準時到達醫院準備接受手術。遺憾的是,並不是每位到來的都能做手術,有的因延遲就醫的關係,眼睛已壞得無法做手術改善視力了。我很記得有一位婆婆,由她的兒子陪同到來檢查。她雙眼的視力都非常差,甚至都無法直接坐在方便檢查的小椅上, 需要用手感覺椅子的位置,並有義工及兒子的幫助才可坐下。 當時我看到這婆婆的情況後,心裏第一個想法是:「無法看見這麼久,手術後她便可以有回視力,過一些正常的生活了。」可是當醫生替她檢查以後,發現她的右眼已經患上青光眼,無法做手術,而左眼的白內障則未到可已動手術的階段,無法在這次的篩查中獲得復明的機會。那一刻,婆婆並沒有說什麼,只說了一句:「醫生,麻煩你了! 」便站起由兒子的攙扶下離開了。當下我的心好像給一塊大石拉下了一樣,好像無法理解剛剛所發生的事一樣,只感覺到很酸很酸。正因為家貧,即使知道有眼疾,都無法花錢動手術,只能等候一些慈善團體的義診機會。但當機會到來的時候,卻已過了動手術的時機,無法得到醫治。這是何等的無奈!或許我們無法為當前這位婆婆做什麼,但我很希望其後能多參與義工服務,為這群生活緊据的患者出一分力,減少他們因貧窮而失去治療機會的情況。

    

一位婆婆背著幼小的孫兒到診所等候檢查的機會。

因延遲醫治,已患上青光眼而未能做手術的婆婆由兒子帶著離開。

英紅醫院,進行檢查的診症室。

  

   

在同行的義工身上我也上到一課人生課。他們都是退休人士,本可留在家過著安逸的生活,又何須到這裏做義工呢?但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活力,對病人著急的心都令人敬佩。起初我也猜不出他們都退休了,被問及保持年輕的方法,他們都道:「能夠幫助人是我的幸福,那麼開心,又怎會不年輕呢?」當社會趨向物質的追求時,彷彿人都忘記了最簡單的方式,便能帶給我們最大的滿足。我很希望將來當我年長的時候,都能有他們這樣的魄力,這樣的心志,以開朗的性格照亮身邊的人,並將盼望帶到遠方有需要的人。

      

在這短短的幾天,看到無論是同行的義工, 或是隨行的醫護人員,都盡力地服務到來的患者,細心地向他們解說必要的程序,讓我再一次體驗到「醫者父母心」的真意。看到病人臉上的喜悅,亦令我更渴望能以自己的知識幫助有需要的人。生在先進的香港,有病的時候,我們隨時都能有得醫治的機會,但同樣的事在很多的地方都缺乏。這次的經歷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看到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亦令我更希望將來能去到一些落後的地方,給病者治療的機會。

     

也許我們做的並不多,但這看似微小的努力,卻能為很多的人帶來不一樣的生命。當你願意踏出第一步,你所獲得的會比你能想像的多很多很多。

 

 

義工細心地協助村民辨認燈箱上字母的方向。

義工為村民填上資料,準備檢查。

  

 

義工 余馨庭 ( 香港大學 醫科一年級)

2015年5月11日

Comments Off

Comments are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