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

Sep 10 2014

“山區助學”義工感想 (徐秀其)

Published by under 助養助學,廣東省

“山區助學”義工感想 - 徐秀其 ( 2014年7月25日- 8月3日 )

    

回乡十天行之角色转换

     

转眼间,离开东山已整整四年,真是时光飞逝呀!许多四年前还是不太懂事的小孩现已被那些可爱、亲切而我却不认识的小朋友称呼为姐姐了。看到这一幕,一艘童年时的小船在我的脑海里飘荡。

    

七月二十五号,我和姐姐、弟弟随着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的“山区助学义工团队”回到了我的家乡,我们的大家庭:东山力行图书馆。虽然这里熟悉的空气偶尔会夹杂着附近养猪场的味道;熟悉的街道上少了几个人,多了几只狗;熟悉的脸庞上或多了几条皱纹,或增加了几分俊美;唯一没变的是东山的方言。可这里的一切依然这么亲切、温馨。

      

我在第三排右4 (摄于2003年12月)

     

回来第二天,我们开始正式上课。当然,上课前少不了自我介绍。几位大学生班主任介绍完毕就轮到我了,当我站到队伍前面时,其中几位初中生已经说出了我的名字,其他的小朋友们则很认真地看着我,等着我的自我介绍。哈哈,想当初我就是他们当中也许认真,也许调皮的一员。那时的我多么希望自己快点长大,成为站在队伍前面的大姐姐!

                 

上课时我帮忙教小朋友们学习查字典、读生字、做练习题、唱歌、或者带领小朋友们玩游戏。这些都是我童年时想要做的,因为那时的我想成为小朋友们尊敬的大姐姐,想要体会当成为领导者时被大家注视着的感觉。可当自己真正做到时,却会在小朋友中寻找着自己以前的影子。我的影子奇怪地分散在三姐妹身上;那时的我有着上课时小妹(杏妹)的认真,有着第一个完成作业时二姐(细梅)的小骄傲,有着放学时大姐(敏莹)带着弟妹回家的大姐姐风范。而现在的我则认真地帮助大学生老师们教小朋友学习英文,有一次我独立地教小朋友学会了唱一首英文歌,那时又有小小的骄傲的成就感。而放学后的大姐姐风范则变成了或是学生向大学生老师们虚心学习,或是小老师和大老师一起讨论、分析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总之,这次举办的English Summer School 既让我重忆了我的童年,又让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哈哈,原来当老师真的很难一下子就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

                    

我在左边 (拍摄于2008年8月)

我在中间,旁边是姐姐和弟弟 (拍摄于东山 - 力行义工宿舍 2014年7月)

             

十天很长,足以让我们学会唱一首英文歌,让我们学会如何正确使用 is, am, are ,学会用英文自我介绍。可十天又很短暂,因为我才记住了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们才懂得了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he happier we will be . 当我们要离开东山時,车子驶离力行图书馆的大门时,弟弟说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哭,可我不敢望向他们,因为不舍的泪水也在我的眼里打转。不过这泪水包含着不舍,也包含着幸福!

                   

不管短暂还是漫长,这十天里,我量力而行且深深地体会到了“力行”这两个字的含义。我的理解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滴水之恩不必涌泉相报,只要量力而行。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的精神永远年轻,因为她会由年轻的我们传承下去。这份精神我体会到了,记住了,我相信我也会尽力实行!

            

义工 徐秀其

2014年8月22日

Comments Off

Sep 12 2012

Reflection for Annual Trip at Dongshan 2012

Published by under 廣東省,活動

Reflection for Annual Trip at Dongshan 2012

Hou BaiJing HKU Year 1

This summer I joined the annual trip of Medical Outreachers and Dongshan part of the trip was very impressive and I wish to visit children in Dongshan again in the near future.

Dongshan part of annual trip lasted for five days and we all made good friends with children there in less-than-a-week time.Dongshan is part of Qingyau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Villages in Dongshan are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there is inadequate water in this area. As a result, Dongshan people are poor and some of them try their best to leave Dongshan to make a better living. Luckily, Green Action started a project there to plant trees to keep and protect water resources. Thanks to the project, many families now do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water. Apart from this, Green Action has provided financial support to poor families so that children can proceed their study successfully. I was really impressed by what Green Action has been doing in Dongshan. Children are hope and future of many families, and to a wider extent of the society. Before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 project by Green Action, many children stop school as young a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anks to Green Action, financial problem no longer hinders promotion of study of many capable students. Therefore, contribution to education by Green Action is worth appreciating. However, with limited resources, Green Action can only subsidize students with good performance in academic field. Those less capable students therefore still have to face the cruel reality of poverty and consequences of poverty. Resources of a single NGO are so restrained that it cannot solve all problems in a region. Therefore, I do hope the government can take up the responsibility to invest more in education to provide each student the possibility of receiving further and better esucation. Also, I wish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education problem in Dongshan among general public. To achieve the goal, as a teammate of publicity team of the trip, we are making a video to present the problem. We do hope the video can arouse interest in Dongshan children and provoke thinking of the problem.

Dongshan trip taught me a lot and I hope to share my impression, witness, thought and inspiration with everyone of you.

Ashleigh Chu (HKU Year1)

Not until meeting those lovely children in Dongshan could I really understand why Dongshan is so attractive to our past participants that they are so eager to re-visit again and again.

Dongshan is no doubt a poor village that beyond my expectation. Can you imagine a place without public lighting facilities and torch is the only essential lighting at night? Or can you imagine a village with only two little stores selling daily necessities? Even more, can you imagine a child living in a cave deep in a forest before being found and sent to school? Before arriving in Dongshan, I could hardly imagine all of these. This annual trip is definitely an eye-opening experience for me.

In this trip, we were lucky enough to have chance walking around the village, following children back to their homes, and even having home visits with their family members. I could never forget how poor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was. In Dongshan, people not living in the main street usually live in a one-storey house. Their houses are often wear and tear with little lighting, and most importantly having hundreds of flies flying all around. I could hardly bare those flies even for a one-hour home visit so I do not dare to imagine how to live or sleep with so many flies sticking on us but those children and villagers are so used to these and manage to do so. I feel great sympathy to them for such a bad living condition but besides psychological support and basic medical checkups, what a medical student can or should do to truly help

people living in Dongshan?

Beside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hildren in Dongshan are also another essential element that impressed me most. Children there are of diversified background, some are orphans living in dormitory, some are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parents who need to work in town, some are elder sisters and brothers in the family with more than four younger siblings needed to be take care of, and some are relatively with no financial burdens, such as being the son of store owner. Despite their diverse background, they are common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y are really eager to play with us, the big sisters and big brothers from Hong Kong, seeking our attention. They treasure us a lot and so do we. In these short days in Dongshan, I am so glad to have made friends with some of them. Making friends with them do not simply mean playing with them but also giving them love and care, which they are quite lack of in their childhood. Through

chatting and writing letters to them, I hope to be their companion along their path to adulthood and I believe this is the reason why we are so eager to revisit this place again and again.

This annual trip to Dongshan is so precious and memorable to me that I would never

forget any bits of it. I would remember well the smiling faces of the children, the beautiful, unpolluted natural scenery,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passion I get to help and serve people in need.

Mak Chun Hei (HKU Year1)

Visiting dongshan was really a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me. Before actually going there, I thought my jobs was just to provide voluntary teaching to children, provide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duct basic checkups. However, it was much more than that. We actually made good friends with a lot of children and we gain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the families through home visits. Such experience is valuable and I gain a lot in this trip.

In the first day in Dongshan, we became teachers of Dongshan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English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 first lesson was English and we need to teach phonics. To be frank, I was not proficient in English and I knew very little about phonics and I was not well prepared for the lesson. Luckily, one of our teachers had taught this last year and he took up the main role in teaching and I could just occasionally assist his teaching. The second lesson was health education and we taught the pupils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Although my class is primary six, it seemed that they were unfamiliar with the components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their functions. However, they were quick learners who rapidly memorize the main organs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organ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After one day of teaching, my impression to the pupils was they were quite smart but sometimes not confident enough to answer questions. I think they were as competent as Hong Kong pupils but they were just less fortunate to receive better education.

The second day was a Saturday and we organised a Sports day for the children. I was in the compass team and I had to teach the children the correct way in using compass and then led them to use compass to complete a task. The first group of pupils I had to guide was of primary 2. It seems that they had not learnt about directions and using compass was a bit too difficult for them so we simplified the task for them and explained the concepts in greater detail. But after explanation, they were able to find the 8 directions using the compass. The second group of pupils was of primary 6 and they demonstrate deep knowledge in using compass and they were able to complete the task with minimal assistance. The compass teaching experience had further deepened my impression that the children in Dongshan are actually as smart as their counterparts in Hong Kong or in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next few days I conducted a few home visits. I think that visiting the student’s home was a good experience. It was because through visiting them, I got to know how far some of the students have to walk to school. Besides, I understood what were the difficulties which they and their families encounter. Although Green Action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water supply in Dongshan, in some months of the year, e.g. June, villagers may have insufficient water supply which made their lives difficult. Moreover, most families had low income which can only merely meet their expenses. In one of the families I visited, the grandfather of the child had a traffic accident a few years ago and the family had to borrow money for the medical cost. They carry a huge debt and this made their lives pretty difficult.

This trip was a valuable life experience for me. It made me understa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eople in China who require our help. Although this service trip may not actually help them to improve their living condition, at least it allow them to know that there still many people out there who love and care about them.

Wendy Leung (CU Year 1)

This trip in Dong Shan is definitely a worth joining trip without any regrets! At the beginning I was quite afraid of not being able to get along with kids. However, when I saw them on the first day, some of them gave me bright smiles and asked me who I am! This gave me courage to start chatting with them and play with them.

Teaching primary five on the first day was a great challenge to me. We were still not familiar to the environment in Dong Shan and the children there. So I was quite embarrassed at the first lesson when I found them not quite responsive. But then I tried to talk to some of them during recess and they started to get more involved in the following lessons. At the last lesson which was game time, we played “The world most…”and they were very active and lively. This was a good experience to me as a teacher as I could see their changes when I saw my “student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ctive and involved in class.

Mowing was also a very special ye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o me as I have never tried to hold a sickle before, no need to mention mowing. On the way to the place for mowing, we needed to hike for about an hour. We were paired up with the children and I got this golden chance to talk to her for quite a long time. I got more familiar with her studies in school, her dreams, her hobbies, her family conditions and so on. This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days as most of the time we were playing and chatting with a group of children. So we could just talk about some very simple things such as their names and which forms they were in. However, through the way to the mowing place, I could stay with one child only and had a long chat with

her. Therefore, we could talk about more personal stuff. When we arrived at the place of mowing, I was surprised by how skillful the children were in mowing when compared to us! They could clear quite a large area in a short time while I was still struggling with a small piece of land. That day was really a great day to me and I have got a really nice time with the children.

Those days in Dong Shan were great moments to me. Every day I was overwhelmed by the warmth of the children. Every day was a day full of happiness and laughter. Every day was a chance for me to play and chat with kids. It was so worth cherishing that I never wanted the trip to end.

Though Dong Shan was hot and all we got are fans but not air-conditioners, I still love the place and the people there. Their smiling faces are not based on their materialistic comfort, but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nd the simple lives they are living. They do not have expensive entertainments, but a basketball can give them tremendous fun. They do not have Haagen- Dazs ice-cream, but an icy bottle of orange juice can give them so much joy. They showed me that simple can be great, and life can be happy just because it is simple.

Janice Liu (CU Year1)

這次是我第一次到訪內地山區。在東山,我們有機會接觸到當地的小朋友及他們的家人,從而增加了對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和環境的了解,亦令我感到生活在香港的幸福。

當地的小朋友真的十分熱情和活潑,他們上學前後、午飯時間都會到我們宿舍前的地方找我們。雖然他們的物質不太豐富,但他們都生活得很開心,只是隨手拾起些石頭也能玩上大半天。除了跟他們玩耍外,我還到了幾個小朋友的家作家訪。家訪能使我們更深入認識當地人的生活情況。東山大多小朋友的父母都到城市工作,剩下祖父母照顧他們;而他們日常吃的以玉米和蔬菜為主。我們生活在香港真是比他們幸福得多,我們有更多的食物和物質享受,也有父母的照顧。

此外,透過跟當地小學校長的對話,我們知道教育是東山的一個重要問題。小朋友聊聊天後,發覺他們很多都不重視讀書,不太了解讀書的重要。大部分高小的學生當被問到關於升學的問題時,大多的答案都是不知道,。我認為我們可以做的事就是跟他們多談讀書的問題,透過書信鼓勵他們努力讀書,至少也要完成初中的學業。

短短幾天在東山,我們實際上可幫到當地人的東西實不多,不過我希望能透過書信跟小朋友保持聯絡,幫助他們在成長中的需要及遇到的困難,日後再有機會再到東山探望他們。

Antonia Castilho (CU Year2)

跟隨力行到訪東山村,這才是我的第一次。到達東山力行眼科基地的第一印象,是「熱鬧非常」。除了終於和只參加下半部分的其餘十名參加者匯合了外,就是因為眼科中心的門外,已經被小孩子「重重包圍」了!

很久以就聽過曾經到訪東山的朋友說過這裡的事,而我打從那時候便很嚮往親身到訪這個地方。我們到東山的目的,主要是和那裡的留守兒童相處,透過傾談玩樂去跟他們交朋友,又透過家訪嘗試深入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狀況。若發現充滿潛質但又因家境貧困而未能升學的孩子,我們就有責任告知力行的負責人,商量一下是否能提供經濟援助給他們。而為求達到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和能掌握他們隨著成長的轉變,這項工作是需要長期付出的 — 我們當中有不少是曾多次到東山來過的義工。他們對東山的小朋友已建立了較深厚的友誼,而且都會以書信保持來往,以增進彼此間的了解。最初,我有點兒擔心,擔心自己會不會不懂得和這些成長經歷和我這樣不同的小孩交往呢?後來我發現,這些孩子想和我們交朋友的熱心程度真能打破許多隔膜,他們絕不會讓任何一位哥哥姐姐被冷落!反而,連很多初次到訪的同學都終日被小孩子「鎖定」了,一大清早還未張開眼的時候已經能聽到小孩呼喚著哥哥姐姐的聲音了。

我們在東山的數天裡,除了和小孩玩耍外,也要當他們的老師,和他們上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英語課。此外,有一天我們在小朋友的帶領下,手執鐮刀往山上斬除雜草去,感受一下農村生活之餘又為力行的植樹工作出一分力,而且上山的過程中給予了我們和孩子單獨談話的好機會。或許是由於家境困迫使東山的孩子在成長中經歷很多磨練吧,這些孩子都比城市的小孩成熟懂事些。可惜的是,他們在面對升學就業的問題上,都會寧願早些離鄉找工作以支持家庭的生計而放棄繼續升學的機會,或從小就覺得念書是既浪費金錢又浪費時間的無聊事,無心向學。到後來才會發覺,未完成初中的話根本不會找到甚麼好工作,而城市的生活指數高,到了外面工作連自己都是勉勉強強撐過去,哪有多餘的錢寄回家養弟弟妹妹呢?所以我們帶著自己是由城市來的大學生的身分和小孩們接觸,很希望能夠感染他們,給他們一點點的激勵,一點點的啟發。我們告訴他們,「其實這個世界比你想像中大」、「知識就是力量」,不知道他們能否真正明白,但假如我們的存在能影響到他們將來的人生抉擇,或許,有一、兩個人的命運從此就改變了;或許,他們有一天都能脫離貧困!這就是我們的期盼。

然而,我覺得農村裡的生活亦非我們想像中簡單,我們若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別人的身上,有時候對他來說未必是最好的……我認為這種道理我們都需要慢慢學習,逐步累積經驗。希望日後我會有機會再到東山這個地方,除了更深入了解這裡的人外,亦藉此更深入了解自己 — 願我在這裡學到的,不僅能幫助這些小孩,更能使我成為更好的醫生,幫助我未來的每一位病人!

Jiminy Liu (CU Year2)

第三次來到東山,讓我更深入認識東山的小朋友,也更深入感受我們可以為他們做的事不多。可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卻比我原來想像的,愈來愈多…

小朋友的成長給我很多鼓勵。他們生活這麼艱難,卻有很強的韌力,不但在家裏幫忙照顧家人,做家務,下田,還會爭取時間學習。東山的小朋友的童心裏藏著對殘酷現實世界的認識,他們比我平常接觸的香港小孩複雜得多。因此,我必須多探訪他們,認識他們更多。

我常想像,如果我們這群在溫室生活慣的香港青年被送到東山,我們能否跟小朋友一樣把生活各方面處理得那麼周到呢?想到這裡,不由得感到慚愧。我們常常跟小朋友談遙遠的夢想,卻避開了現實的問題。對東山小朋友而言,夢想可能是美麗的謊言。空談夢想,不但難要幫助小朋友,更可能令他們承受更大的壓力。東山的小朋友要達成夢想,就要征服一個又一個的現實阻礙。我們除了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夢想,還要理解他們的實況,想辦法幫他們一步一步地邁向目標。

這次探望的其中一位小朋友告訴我,她的家有很多經濟問題,哥哥甚至因此而要被迫輟學。當時我想,過去的一年,我不斷告訴她努力讀書就能改變命運,但其實我根本不了解她求學路最大的問題不是心態,而是金錢。

來過幾次之後,我發覺一開始的我真的太高要求了,以為去接觸這班小朋友一次,就可以改變他們的想法,令他們的生命有重大的改變。東山的小朋友不但心智比正常小孩成熟,他們的背景更是我們難以設身處地想像的。來過幾次後,我發現我們真的要一步一步的先認識那些小朋友,知道更多他們的性格,成績和家庭背景等,也要讓小朋友對我們慢慢建立信心,這樣我們才能站在他們的同一位置,給他們最有用的支持。

Felip Lai (CU Year1)

在這次東山之旅中,我們探訪了很多留守兒童的家庭。他們的父母都因為不同的原因不在家,有些是出去城市打工,有些是父母離異。而兒童多由祖父母照顧。他們的家庭環境大多欠佳,三餐溫飽成問題,房子破落,衛生情況欠佳。在缺乏父母的照顧下,在加上祖父母要下田工作,部分兒童缺乏家庭溫暖,非常可憐。其實我很同情他們的處境。同時,我也非常欣賞村民堅強的個性。即使環境差劣,他們也會努力生存下去。

與兒童相處和玩樂時,他們表面上很高興。但開心的背後隱藏著很多的痛苦故事﹑很多困難。這些並不是玩樂時所能發掘的,而是要仔細與他們溝通才會知道。與他們溝通後發現,部分學生即使成績良好,也打算輟學出城打工賺錢,為的就是改善家庭生活或支持弟妹繼續學習。為此,我感到很可惜,如果他們繼續讀書,將來的工作和收入肯定可以比現在出去工作高。

我也深深感受到內地教育所面對的問題。透過入班教學,我發現他們的學習差異非常大。能力高的同學吸收到的知識遠比能力稍遜的同學高,導致老師教學時很難遷就不同同學的能力,亦導致同學上課未能專注。而且,學生要上初中便要到鎮上上學,要上高中更要到城市去。一方面令上學變得非常不方便,另一方面令同學要離鄉,非常痛苦。與他們相比,我們在讀書上所遇到困難比他們小,因此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相比之下,我們在香港生活真的非常幸福,要好好珍惜啊。

Karen Yueng (HKU Year1)

今次是我第二次通過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到內地進行服務工作。上一次到陽山縣參與「扶貧復明」- 白內障手術篩查的時候,只感覺到村民的生活素質一點也不富足,但是經過今次東山一行,就親身體會到貧窮對中國農村家庭的影響。

貧窮,不是單單的沒有錢買食物、生活用品,而是一連串的問題,不是單單靠錢就能夠解決。一個地方的居民貧困的話,當地政府就沒有稅收,沒有稅收,就沒有錢搞好經濟、基建,更不用說教育了。沒有良好的教育,小朋友就沒有能力考入高中、大學。在這個沒有文憑「沙紙」就沒有好收入的社會裡面,這些小朋友的將來,就只有繼續貧窮下去。

我曾經問過好幾個小朋友:「你有聽過『書中自有黃金屋』嗎?」他們都說,他們聽說過,但是他們不相信這個道理。我沒有問他們為何這樣說,因為我也知道,就是考上了高中、大學,要付的學費又可以從哪裡來?根本就沒有錢。

在香港,我們只要努力讀書,政府就會借錢給你繼續讀上去,但在東山,你就是有能力,付不了錢就沒有升學的機會了。他們寧願中三畢業就快快打工賺錢養家,像爸爸媽媽、哥哥姊姊一樣。雖然我們這一趟能夠帶給他們的不是太多,可能是幾天嘻嘻哈哈的歡樂,可能是一點點的人生道理,可能甚麼都沒有……但我希望,將來通過與他們更多的接觸,能夠對他們的生命做出一點點的改變,協助他們脫貧。

譚慧琳 CU Year 1

東山之旅,最令我意想不到的,就是我不只是付出了,而是獲得了。出發到東山以先,我一心希望能將我的關心送給當地的村民,令他們知道他們並不是被忽略的一群,同時也希望能透過一些教學的環節,將我所知道部分的衛生知識教導小朋友們,增加他們的衛生意識。此外,也是希望家訪時能向老人家們送上祝福,同時,也能為他們作簡單的身體檢查等。我一直都認為醫學行的目的就是要提供機會讓我能多服務他人,讓我能帶給他們什麼什麼的,但原來,我錯了。 是次東山行,讓我穫得了不少。

家訪,讓我明白到自己的幸福。當地的村民的確很貧窮,家徒四壁,有些家庭就連電視也沒有。他們每天每餐也離不開麥羹,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的其他選擇。雞肉牛肉這些如此奢侈的食物,也只是每逢過節才有機會吃得到。有些家庭幾代十多人都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他們種地賺來的錢就不夠他們生活。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生活。反之,有部分香港人卻因厭倦生活而放棄人生。相比起他們,我們的年輕人實在太容易選擇放棄,做很多的事情,學什麼的也只是三分鐘熱度。這種態度實在不要得。每一次家訪,小朋友的公公婆婆們都會很熱情的招待我們,甚至會邀請我們留下來一起吃晚飯。雖然他們連自己的份也不夠,但他們仍如此熱情的招待我們,實在令我感動。我們做的對於我們來說還只是很少,就是去探一探他們,問候他們幾句,但他們卻願意將他們有的大部分,與我們分享,實在不得不感動吧。

教學,燃起我要更努力讀書的心。看到那些小朋友,雖然家境貧困,他們仍努力讀書,讓我覺得自己很不勤奮。我是被安排教學前班。 學前班的小朋友們非常可愛,每天都帶著笑臉非常活潑的來上課。雖然教的很少,就ABC而已,但和他們一起玩耍,也就是很快樂。當然學前班的小朋友談不上什麼勤力不勤力,但當我於課餘時間接觸其他小朋友的時候,還有從同學的口中,都發現農村的小朋友都很用功讀書。雖然他們的生活的環境和條件都比我們差幾倍,但他們學習的心比我們更熱衷。相比起他們,我們既有良好優厚的生活環境,且有很多學術上支援的時候,不是應更用心的去讀書,學習做一個好醫生嗎?

最後,很高興我不只在這醫學行獲得到知識,學習到不少,更贏得了多份天真無邪的友誼。東山的小朋友都很可愛,每天他們放學後都會來找我們哥哥姐姐玩耍。雖然經過一天的教學己很累,但只要見到他們的笑容,就一點也無阻我們和他們玩耍的心情。與他們在一起的那幾天,我發現其實開心真的可以很簡單。雖然當地村民真的不富裕,我們也沒有什麼wii,ipad的電子產品,但也可以玩得很愉快。雖然生活簡單,但卻可比於香港生活快樂。有時候,到底一個人快樂不快樂,可能也真的視乎心態。若我們能像小朋友般不怎麼比較和埋怨,常抱樂觀的心態,我們也很容易能滿足,能快樂起來。最後一天走的時候,我真的很不捨得他們,很不想失去這份珍貴的友誼。希望以後能繼續以書信溝通,繼續保持聯絡,成為他們成長路上一個好朋友,或有機會的話更可再到東山找他們!

Au Chi Chun ( CU Year 2)

東山,已經第三次來到了。從第一次開始單純去接觸這些小孩,探訪這些家庭,去認識、了解這個地方,到現在第三次來到這個地方,一切也熟悉了許多,小孩的關係也成功的建立起來。一次一次的到來,也看到一次一次一些正面的改變。

小孩們縱然十分天真無邪,也懂得分辨哥哥姐姐對他們的關心。有好些小朋友,第一次第二次也沒有很多溝通的時間或者機會,但他們看見你一次一次的來到時,他們也知道這一個哥哥姐姐是真的關心他們,關係也慢慢建立。我一直在跟進的一個比較沉默的小朋友,也開始願意和我交談多一點,分享多一點,發現關係不再需要以討好他們的方式來建立,因為當你真正疼愛他們的心,他們已經明白了。

也發現,原來哥哥姐姐一些簡單的說話,也為他們帶來一些影響。我曾不經意地和一女孩開玩笑說:Janice 這個名字我覺得不適合你喎!沒想到她竟然會回信說:那你幫我起一個新名字好嗎?家訪的時候也發現到,有些時候一些簡單衛生的小建議,父母聽到後下年再來家庭環境真的改善了!這些也是意想不到的事。

看到孩子們的長大,真的很開心。願這一份關係,能繼續承傳,直到他們真真

正正長大,我們也其實一同學習著、成長著啊!

最後都思想了一些個人所見東山的問題:

成長上:

營養不足影響發育的問題

學習上:

學習動力不足

英語數學基礎不穩

個別家庭問題:

家庭重男輕女的問題

單親家庭的問題

Kah Hie Wong (HKU Year 2)

小孩子,对我而言,像张白纸,一出娘胎,天真无邪。今日我们所见到的每一位小孩,都是主要由父母、公公婆婆,以及环境的一点一滴所雕塑而成的。因为小孩将来长大成人之后,会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如此,便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了!

正所谓: “三岁定终生”,通过这个东山之旅,我更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东山之旅主要是在小孩子的方面着手,从而深入至家庭探访。有机会做家庭探访的小孩子,更是让我深深了解到小孩子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都是有迹可寻的。例如,小孩子是否注重个人卫生,每天洗澡刷牙,视乎监护人是否有严加管教,本身是否亦注重个人卫生,同时也视乎家境是否负担得起平日所须的牙刷及牙膏。住在大径街的家庭大致上相对来说较为富裕,因此,大致上并没有个人卫生的问题。而住在上坪及下坪的家庭则是恰好相反。

因此,除了以种植生态林,植林造水,以及提供部分医疗服务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也非常重视教育以及小孩的生活环境,因为良好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可以将一个小孩子塑造成一位国家栋梁,改变家境贫穷的宿命。久而久之,甚至有希望改善整条村落,延伸至整个东山的贫境了。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还需要各方的支持,各界长期以来的耐心、努力,才是有可能达成的壮志伟愿。

然而,同时,我发觉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只能待在东山短短6天,说实在的,真的无法对当地的居民以及小孩子带来任何改变。例如,一位8岁的小孩是由他过去的8年里,每一天家人,环境及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塑造而成的,总共加起来就有2920天。那么,我在东山只有那天壤之别的6天,又做得了什么呢?但是,经过几天的相处以及家庭探访之后,我发现,我们可以带给这群小孩子的,并不仅是这几天短暂的欢笑、相机、人力车。因为我们向他们说的话,即便有时候是一些不经意的话,他们都会牢牢记着,留在他们的记忆里。所以就算我们不能常常在他们的身边,那些话也会留在他们的脑海里,继续在他们的生命里,影响着他们。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是所谓从“远方”来的,所以特为珍稀,从“远方”带来的祝福,爱和关怀,也被每一个小孩子以及绝大部分的家长珍惜、珍藏。

当然,我相信有时候,他们会忘记我们曾给他们的一些鼓励的话语,或者一些他们并不是很爱听的劝告,所以,我非常地欣慰我们可以继续通信,保持联络,增进感情,常常提醒、督促他们,并继续关注、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希望我们可以继续在他们的生命中影响他们。或许在短短一年之后回去东山探望他们,他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呢?。。。

Chris Cheung ( HKU Year1 )

隨著科技的發展,上一次用紙筆寫信,不知是多久前的事了。然而,今天我卻一口氣寫了十多封信。

我是寫信給東山的孩子們。在這個貧窮的地區逗留了五天,與當地的孩子們熟絡了不少。居住在這個貧窮的地區,經過跟他們的溝通和家訪後,我們對這裡的情況也有點認知了。大部份的東山人都是以耕作維生,同時,有很多孩子的父母也到了異鄉打工,掙錢養家。因此,很多孩子不但缺乏了基本的生活所需,同時也失去了應得的父母關懷。我們也只好盡盡綿力,關懷一下這些小孩吧。

也許,我們關愛這些小孩,的確不能替他們脫離貧窮的問題。沒錯,若東山需要脫貧,只是給予關懷一定是不足夠的。即使不斷捐款也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那裡的人們根本不知道致富的方法。他們那裡的風氣,不是希望孩子們成為有識之士,而是要求他們實實際際的早日出來工作,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要社會富有,就要有基本的建設、知識和科技,因此,若此風氣持續,東山也很難會富有。以我們能做的,也許就只有給予關懷。

即使如此,經過了這次旅程,我從東山人中領略到了一點道理。我們從香港來的人,有高的生活水平,但是,我們真的生活得快活嗎?即使生活清貧,在東山人的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家訪時,也有很多受訪者說他們滿意現在的生活。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經歷了這次旅程,自己的確學到了不少,同時,我也希望能為孩子們成長的路途中,塗上一點點的色彩。

Comments Off

Aug 08 2012

2012年 香港醫學生探訪東山 活動簡報

Published by under 廣東省,活動

2012 香港學生探訪東山 活動

日期 : 2012年6月7至12日

參加人數 : Medical Outreachers組織醫科學生 26人

力行義工 3人

活動目的 : 1. 衛生宣傳教育

2. 跟進山區兒童成長

3. 了解山區農村生活情况

活動概况 : 6月7日早上,醫學生10人由力行義工帶領乘坐跨境巴士前往清遠市,再轉乘

小車到陽山縣,杜步鎮東山村的力行基地;其餘16名醫學生完成西安及甘肅探

訪後,於翌日上午亦抵達東山,活動於6月8日下午正式展開。

學校授課 :- 如以往兩年,醫學生分成7個小組,到東山小學進行英語及健康教育授課,在互動教學氣氛下,小學生們都用心聆聽,獲益良多,於歡樂氣氛下完成教學活動。

孩童杜蟲 :- 醫學生於課堂上派發驅蟲藥丸,給小學生即時服食;並邀請學校老師2天後協助記錄各孩童服药後反應,並提交相關資料給力行。(藥物由杜步衛生院提供)

結果:

有2位幼童痾蟲,2位小學生有輕微嘔吐,7位小學生有腹痛,其他學生無不適反應。

植林區除草 :- 醫學生和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結隊到植樹區進行割草活動,增進友誼,加深對保護環境的認識,在小學生從旁協助和指導下,割草工作順利完成。

                  你睇我割得幾快                                              小休片刻

康樂遊戲 :- 醫學生舉辦了大型遊戲活動日,為孩子們提供了多項體能及益智遊戲,孩子們渡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家訪慰問 :- 醫學生分成10個小組前往學童家中訪問,了解學生家庭生活狀况及長者健康情況,並送贈生活物資以表關懷。同時,亦跟進各學童於家裡的表現作適當評估。這些學童家境困難,如品格和學業良好,力行將會提供協助,包括學費及生活補貼,以便協助孩子繼續升學,他日學業有成,生活水平得予提升並脫貧在望。

醫學生們對是次活動感覺正面,異口同聲地表示來年將會繼續參與此項極具意義的山區活動.....................明年見!

義工 王德富

2012年6月20日

Comments Off

Sep 10 2011

梅縣“扶殘助學”義工感想

Published by under 助養助學,廣東省

梅縣“扶殘助學”的一些感想

經朋友介紹,有幸參加了由「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舉辦的扶殘助學活動,深入廣東省梅縣的農村地區,探訪當地的貧困學生,評核其狀況,向符合資格的學生頒發助學金,以減輕其家庭的經濟負擔,及鼓勵他們建立積極的學習態度。

 

數天的行程,印象最深的是家訪工作。一大清早,我們便乘坐當地政府安排的車,由梅州市中心出發,深入至縣內的鄉村。沿途所見,可謂愈來愈荒蕪。當去到農村的時候,更只見一些簡陋的瓦屋,跟城市的環境截然不同。而學生的家中更是破舊,家徒四壁,學生的父母多是身體殘障,年紀老邁。以這樣的經濟條件來看,要負擔兒女的學費,其實絕不容易。但這些父母還是能克服一切困難,把孩子送到外面讀書。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改變下一代的命運,不再貧窮。

 

我亦覺得這一傳統的觀念,在農村中是特別有價值的。因為農民的下一代只是承接父業的話,根本不能改變原有的情況,收入及基層的地位沒有改變,貧窮只會傳世下去。正因如此,農村的父母不管多難,也要讓孩子有書讀,以知識改變命運。而這些學生背負著家中的希望,在外讀書時亦多能刻苦用功,考取好成績。

 

而基金會便是幫助這些家境貧困但成績優異的學生,以使其得以繼續學業。當中亦遇到一些難題,就是探訪學生的成績不突出,但家境卻極為貧困,令人難以裁處。但是法律不外乎人情,我們最後還是酌情處理,不令學生因經濟問題而失去學習的機會。

 

另外,同行的義工及政府人員,都共同提到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是農村的學生在外面的城市生活過,多不願接觸農村的工作,更甚的是,一些學生藉著父母的溺愛,直接向父母要錢,不事生產,形成一些不負責任及懶散的態度。不過,我覺得這樣也無可厚非,因為人對容易獲得的東西,總是不會特別珍惜,所以這些父母都有一定的責任,他們不應該過份溺愛孩子,以致孩子以為什麼都是理應所得的,失去了爭取的動力。

 

還有必須一提的,是內地官員給人的印象。香港人一提起內地官員,多是有負面的態度。但今次經過親身接觸,發覺根本不是那一回事。就以今次的工作為例,當地官員給予人積極、友善及能幹的感覺。在我們出發前,當地縣殘聯的人員已經先與農村的人員多番聯絡,搜集、整理學生的資料後再發給我們,省卻我們不少工作。之後又不辭勞苦,陪同我們下鄉探訪,令我們的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我亦不禁覺得,一些香港人不斷批評內地政府,是不公平的,他們都只看到一些負面的事情,而忽略了努力幹實事的官員。

義工  文德威

2011年8月31日

Comments Off

Sep 04 2011

2011年8月 梅縣“扶殘助學”活動總結報告

Published by under 助養助學,廣東省

20118 梅縣“扶殘助學”活動總結報告

 

2011年8月22日- 25日,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在梅縣殘疾人聯合會的通力合作下,梅縣“扶殘助學”活動順利並圓滿結束。

 

    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來梅縣舉行“扶殘助學”活動,得到梅縣縣委、縣政府領導的熱誠歡迎;梅縣縣政府李丹玲副縣長,專程探訪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的所有香港義工和本地義工。李丹玲副縣長等縣委、縣政府領導,還到梅縣麗群小學參加梅縣“扶殘助學金”發放儀式並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梅縣電視台、記者現場採訪並於當晚在梅縣電視台作新聞報導。

 

    今年梅縣“扶殘助學”活動是繼去年首屆活動(去年捐款78,000元,贊助貧困學生78人)後的第二年,本次活動有2個內容:一是8月23日至24日組織車輛隊伍、人員分成6個小組下鄉家訪梅縣18個鎮,92個村(村民委員會)的123戶貧困殘疾家庭;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生活、健康狀況和學習的真實情況。二是於8月25日上午在梅州市、梅縣、麗群小學會議大廳舉行梅縣“扶殘助學金”發放儀式,共計發放“扶殘助學金”97,000元,受惠貧殘學子有91人。

 

    參加今年梅縣“扶殘助學”活動,下鄉家訪的人員有: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組織的義工10人(其中香港義工7人,本地義工3人),梅縣殘疾人聯合會各科室股級以上領導幹部14人,還有協助這項工作的梅縣18個鎮的民政、殘聯負責人,以及有關92個村(居委)支部書記。大家真誠合作,圍繞一個目標 ……堅持家訪,到村到戶到人,關愛每一個貧殘學子的真實情況。下鄉工作組頂著烈日,冒著酷暑,奔波在山間小路上,所到之處,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貧殘學子及其親人,更是連連感激。白渡鎮、蔚彩村一位殘疾學生宋東花,今年以高分考上大學本科;午飯後步行3公里,專程來到白渡鎮政府,熱淚盈眶地握手送別下鄉工作組。

 

    辛勤的汗水,換來貧殘學生的進步。展望未來,處處現愛心,慈善活動,人民得益。正是:慈善、公益、愛心、亮麗天下。

 

 

                                                 義工: 鄧任仁  謝必芳

                                                  於2011年8月25日

Comments Off

Aug 10 2011

2011夏日英語課程-工作報告

Published by under 助養助學,廣東省

東山力行圖書館

暑期英文課程2011

工作報告

課程目標: 教授學員基本英文自學技巧 

課程包括:       1. ABC讀與寫 

2. 拼音Phonics

3. 查字典基本技巧

4. 簡單對話和自我介紹

5. 閱讀文法(Grammar for Reading)

6. 初小歌唱班

7. 晨讀90分鐘

課程大綱

課程分為兩個教學階段

Day 1 Day 2-4 Day 5 Day6-11 Day12
評估1,分班 第一階段教學(課程1-4) 評估2,反饋,分班,

頒獎

第二階段教學(課程1-7) 評估3,比賽,表演,

反饋,

頒獎,

問卷

 

評估方法

每次評估, 學員需排隊遂一通過每個測試站

第一站 第二站 第三站
ABC讀與寫(不順字母次序)
  1. 朗讀單詞5個
  2. 查字典,限時2分鐘
  1. 朗讀短文 2. 篇簡單英語問答

●      評估3: 第三站的問答改為自我介紹, 加入把句子英譯中的測試

學員人數

年級 Day 1 Day 5 Day 12
7 7 7
9 9 8
7 4 5
9 6 4
6 5 5
7 6 6
45 37 35

 

評估結果

評估1結果 評估2結果 評估3結果
  1. ABC
      平均分 (總分26,26) 17,16 22,21 22,22
      能夠正確讀寫26個字母的人數 3 5 7
  1. 單詞朗讀
      平均分 (總分10) 2.2 3.2 3.5
  1. 查字典
      能夠於2分鐘內查最少一個字的人數 5 17 20
  1. 短文朗讀
      平均分 (總分20) 2.1 2.7 6.2
  1. 問答
      平均分 (總分10) 0.9 2.8 7.8
  1. 總分
      平均分 (總分100) 32 43 59

 

總結

字典技巧和自我介紹課程成功達標,下年應加強深度和應用訓練。然而ABC, 拼音(通過單詞朗讀及短文朗讀評估)和語法課程皆未能達標,下年應於第一次反饋中令學員嚴肅處理26個字母不足之處。拼音應加強功課訓練。語法班應融入晨讀時段中,以加強自學閱讀應用訓練。下年應在每個課程列明達標要求。今年有兩位學員(何偉梅91.5%,毛家文91.5%)能夠在評估3中在各測試站取得佳績。

義工  李東洪   陳安怡

2011年8月3日

Comments Off

Aug 10 2011

2011夏日英語課程 義工日誌

Published by under 助養助學,廣東省

                      東山力行圖書館

 2011夏日英語課程  義工日誌

作者:郭展堂

七月十四日 陰

甫踏進力行圖書館,便看見一張張天真的臉孔。小朋友們看見陌生的我,有些會定睛打量一下眼前這個山一般高的大哥哥,有些看見我在跟她打招呼,便傻乎乎的大笑,有些頑皮一點的就會邊笑邊躲起來,有些年紀少一點的,被我一逗就立刻哇哇大哭起來,嚇得我連忙走開。細心一看,小孩子們與我這個身嬌肉貴的港孩在外表上有很大對比,那滿是黑邊的小指頭、那小手上不難發現的瘀傷和疤痕、那赤裸裸在石頭上奔跑的小腳掌,老實說,起初我也會有一點抗拒,但當與他們騎膊馬、拖手仔、賽跑、玩紅綠燈、拍照和猜三文治包剪石頭之後,甚麼隔膜都沒有了。

真的不得不佩服小朋友們的精力,我與他們耍樂了兩、三小時之後,已經全身被汗水沾濕,精疲力竭了;而他們還是不斷嚷著要揹要抱,每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抱抱,使我不得不狠下心腸與他們說再見。小朋友們當然沒這麼容易放過我,有的緊緊的拖著我的手、有的不停說多玩一會兒嘛、有的甚至出動眼淚攻勢,緊縐著眉頭,一副楚楚可憐的模樣,教人不捨得離開。

及後,我們還參觀了基金會的植林區,過程可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植林區內的湖泊清澈見底,像一塊鏡子一樣將湖邊不同類型的樹木反射,要不是湖裡住滿水蟑螂、鯉魚、蝌蚪等,這會是一個極好的游泳池。我們每走一步路,就無可避免地要殺生,因為腳下盡是毛蟲和各種昆蟲,大自然果真是生命力無限。步上一條斜路,到達泉水的源頭,礦泉水從一個小洞口不斷湧出來,我用手盛一口來嚐嚐,水很清很涼,是真正的水的味道!在這裡,我們用清澈的礦泉水飲用、洗澡、洗衣服和沖廁,還真浪費呢!這一大片綠草如茵的林木,從前是一片光禿的旱地,經基金會植林後,不但居民有乾淨水源,還帶來一片美麗的景色,看見謝太滿足的微笑,相信眼前的一片翠綠就是她的最好禮物吧!

七月十五日雨

今天我們為小朋友們做簡單的英語能力評估,某些學生的程度令人驚訝,一些小六學生連my也不懂讀。問小朋友們英文字母的讀音,他們很多都要從頭讀起才知道某字母的讀音,例如問f怎樣讀,他們會在心中想abcdef,方能記得f的讀音,也許兒時的我也是這樣吧?我們主要教授26個英文字母、查字典、簡單會話和英語拼音。

飯後,一位基金會資助讀書的學生來到了我們住宿的地方,他名叫木桂,正就讀高二(相當於中五),來年就升高三考高考了,他請我們為他補習英文。我欣賞他的勤力和做練習時的集中力。這邊的農村學生,他們學習資源有限,例如他們要知道一個字的讀音,便要翻查字典,找出該字的音標;而我呢?只消用滑鼠點擊一下雅虎字典,再在鍵盤上舞動數下,便能無限次地聽到發音了。也許就是這種求學的艱難,造就了他們刻苦學習的毅力。

補習之後,我到了小朋友的家裡參觀,發覺東山鄉的住宿環境都不算太差,依稀記得中三時我曾經回內地農村體驗,那時看到的農村比這邊的還落後一點,或許是我今天去探訪的都是住在大街的較有錢人家吧。之後跟同行的前輩耍太極,在群山環抱和清新空氣之中耍太極,別有一番味道。臨走時,我們去了兩個小女孩的宿舍參觀,滿有感觸。兩個小女孩住在山區,若不住宿舍便要每天走兩小時的路上課,於是謝太便為這類小孩租了宿舍,希望她們有機會上學。一踏進宿舍的門口,腦海馬上浮現四個字,家徒四壁,大廳裡除了一張床、一張台、一張大木椅、幾張竹椅子和女孩們的摺紙花之外,就甚麼都沒有了。林娣和雪梅分別是小五和小三,女孩倆便學懂如何用柴生火煮飯、洗衣服和照顧自己,獨立能力之強要我自慚形愧。想我二十歲人,牛高馬大,飯也煮不多過三次,還記得數年前為妹妹煮飯,我竟忘記洗菜!要是我被丟在這麼一個宿舍,我又能生存嗎?更教我驚喜的是,我在一扇破門之上,竟找到我們今早評估考核的英文生字和它們的中文解釋。這證明了小孩子們珍惜和重視學習,亦提醒了我,要用心在往後十一天盡量多教一些英文!還有,摺紙就是她們唯一的娛樂,看見她們摺得聚精會神,津津樂道的樣子,我忽然想起自己在香港的家裡有電視有電腦,周圍有體育館又有商場,還天天喊悶說無聊,真差勁!大概這就是擁有的不會珍惜的道理吧!

七月十六日 晴

今天是第一天上課,我負責教授一些簡單的英語對話,由八時半到十二時半,順序由高年級至低年級。第一班是精英班,由於我需要用全英語上課,同學們一開始都一臉疑惑,直到我在黑板上寫下對話內容的中文解釋,她們才知道我在說甚麼。看得出她們是有心向學的一群,但有點力有不逮,一些發音未能讀準,牢記讀音的能力比較弱。其實我比較喜歡教導勤力和自律的學生,面對一些頑皮的孩子,我著實束手無策,甚至是一場惡夢。

大概兩年前,我開始做私人補習,起初母親質疑我:「我看你沒甚麼耐性,不適合做別人的老師。」幾次私人補習的課堂之後,我理直氣壯的告訴母親:「我可以耐心的教導別人呀!」今天,我發覺我的耐性並不如我想像的好。事緣一、二和三、四年級的同學也要學英語對話,但是,也許她們已經上了兩、三小時的課堂了,她們的集中力很低,當我在讀英文時,有的在玩拼字板、有的在畫公仔、有的在與同學閒聊、有的在做自己的功課,更離譜的是,有人甚至在跳繩、在打架、在翻開墨汁寫毛筆字!我不只在對牛彈琴,根本就是在對空氣說話!我在上課你在跳繩?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刻,我耐性的底線已被超越,說話語氣變得兇惡,表情大概也是兇神惡煞吧?我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已不太受控,再加上一條導火線——我問當中的一位女生來這裡是為了甚麼?不是來學英文嗎?她居然大叫:「我在這兒是為了玩!」這時我的教學意欲已接近零,於是便說:「既然這樣大家便走吧。」就這樣,她們離開了課室,原來四十五分鐘的課堂,十五分鐘便完了。

其實,我在選擇放棄這班同學後,我是有點後悔的,特別是當我看到其中的一些同學會靠在別的課室門前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及幾個同學會幫忙清潔她們弄髒的課室,我覺得我是做錯了,我不應該一竹篙打一船人。

在這件事上,我認為我需要檢討數點:第一,我不應將對小六學生的秩序和表現的期望強加於小一和小二的學生之上,畢竟她們小三時才需要學英文,加上年紀小自律性自然較差,認真就輸了。第二,我應該嘗試再提高自己的耐性,即使工作了兩三小時,亦應該保持友善的態度,時刻提醒自己我為甚麼會在這裡?這一點要多鍛練,將來作為一位醫生亦應該不被工時牽制情緒。第三,我是個重紀律的人,但我不應期望別人也達到自己心中的水平,尤其是我面前的只是一班思想未成熟的小孩子。

幸好,在我離開課室一陣子後,有幾個不同年級的小孩子走過來拖拖我的手嚷著要玩,幾句閒談的說話足以安撫我失落的心情。但願今日的不愉快只是新磨合的副作用,明天嘗試改變教學方式,加入遊戲元素,希望她們聽話一點吧,但最重要的還是我的態度,要多一點耐性!

還有,有一位女孩子把一些英文短句抄在黑板,然後用命令和不友善的語氣要我為她寫上中文解釋,起初我非常反感,畢竟我也算是老師吧?事後我細心一想,其實她如何跟我說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學到英語,這才是我此行的目的。但話又分兩頭,品德教育如禮貌比學科知識更重要,當年我也想過將來當一位老師,以生命影響生命;然而,品德教育這一門學問確實非常深奧,所需的技巧和經驗很多,還是讓有能者居之吧!

七月十七日  晴

今日吃飯時,我忽然間有點記掛板前的壽司、太興的餐蛋麵和麥當勞的豬柳蛋漢堡。飯後,我們又去探望住在宿舍的兩位妹妹,看見她們煲了一大鍋飯,分開幾餐慢慢吃,每餐的菜都離不開水蛋、荀或青菜。想我在家裡經常飯前問母親今晚食咩菜,當答案是我不太喜歡吃的,我便會嚷著要斬料或回應一句:吓?現在想來,人家每餐飯可能只吃一碟菜,根本沒有選擇。我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褔了!

今天將課堂改成上、下午兩段時間,我在上午是高年級同學的課,感覺很充實,我即使教得有點喉嚨痛,也覺得值得,因為我的聲線是因為說英文而沙,不是用來罵人。我著實感到自己是一位小老師,地位的肯定來自同學們的專注和默書成績,看到有同學默書滿分,以及能將我教的英語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寫信會加入excuse me,滿足感不言而喻。

今天原本打算與最低年級的兩班同學玩遊戲學英語,不料效果強差人意。第一,小朋友太容易放棄,第一局完結之後,輸掉的一組便已經有人大叫:我不玩喇!第二,小朋友將勝負看得太重,為了一張貼紙獎品,不時有人說不公平、說對方作弊、說我做裁判做得不公平,總之就是本末倒置,失去學英文的本意。第三,小朋友不遵守遊戲規則,喜歡鑽漏洞,以致過程中我要處理很多遊戲細節,爭執自然多,我所花費的額外時間和聲線與死板地坐在課室上課沒多大分別,因此我決定放棄遊戲模式,下一節課還原正常。

最後一節是小一和小二的學生,跟我預料的一樣,留心的學生不到一半,出位的都在走來走去,玩耍的都在沉醉在遊戲世界之中,討厭的都在不斷叫囂,一隻隻小魔鬼在我面前略過。但是,因為今天我已有心理準備,所以我都沒有費勁去處理他們的秩序,書我照教,他們聽不聽我就不去管了。這一幕令我想起中七時的純數堂,明明面前有幾個學生,老師卻像自言自語,現在想來真覺得當日的我對不起老師,風水輪流轉,現在到我要一嘗這自說自話的滋味了!

我今天學會了不要跟小朋友計較。摺飛機擲我?不計較!駁嘴駁舌?無所謂啦!打我屁股?當按摩吧!不理會我的說話?很正常?一言以敝之:我被欺凌了!但是,若我與他們斤斤計較的話,只會令大家不開心,何必呢?

七月十八日  微雨

今天如常一樣上課,是日的默書成績屬我意料之外,精英班同學的成績稍遜,很多同學都做不到我的要求;反而B班同學則成績理想,三十分滿分很多人也得到二十分以上,很不錯。其實這個默書我也不知道他們有否作弊,一切皆在於信任。下午又是小魔鬼們的課堂,但今日她們的表現好多了!C班開始肯坐定定聽課,雖然我都大概肯定她們將來不會記得我今日所教,但就像踩單車一樣,今日學了之後會不記得,但一踏上單車之後,只需數分鐘的練習就能踩出個模樣來,我希望有朝一日在座的同學發奮學英文時,能記得一點這十二天來學過的東西,不至於要從頭學起。我沒能力提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許童年本該就是用來浪費的吧?D班的課堂像湊仔一樣,他們總是在哇哇大叫,有個叫simon的小男孩,臉上總有一行鼻涕,他經常「索」回去,但不出三秒又會流出來,配合他可愛的說話和動作,令我不禁失笑,例如他會在筆記簿上寫上I’m simon,但中文解釋卻寫我叫郭展堂(因為我用自己的名字來教) ,使人啼笑皆非。今日我不去理會班上的搗蛋份子,任由她們自己去玩樂,如此一來其他人馬上重拾她們僅有的學習意欲,我也省回不少聲線。

晚上學習耍太極時,聽到住在宿舍的兩位小妹妹在溫習英文,大聲地朗讀:「a、b、c、d……」,以及我教的句子,那一刻是很開心的。其實作為一位施教者,最大的滿足感非來自金錢回報或別人的尊敬,而是知道受教者有認真學習所教,就如種植物的人看著自己的植物茁壯成長,在我看來,最後能否開花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確曾經努力向上爬。

還有,這邊有部份學生很怕醜和被動,我單對單問她明不明白時,她要不笑一笑然後不理我,要不別過頭去扮看不見我,因此我不能了解她們掌握了多少。加上在上課時,我很容易忽略不出聲的學生,往往只會回應大聲的同學。要改善這個問題,我應該花更多時間在課後細心詢問或逐個測試她們的學習情況,奈何每次下課時我都會忘記掉。

七月十九日  晴

今天跟同學們進行評估,跟第一天的形式一樣,首先是讀和唸英文字母,然後是限時查字典和英語文章朗讀,最後是英語會話。有不少同學有明顯進步,英文字母由最初的只懂順序讀說出,變成抽讀抽默也能認出默出字母;可亦有不少同學無甚進步,大概是她們考試緊張,或是她們無心上課和課後沒有溫習,當然亦有可能是我教導無方。有一位同學,我留意到她平日上課是很專心的,亦都非常好學,可謂模範學生,但出來的成績卻強差人意,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一向相信努力是有回報的,可能這位同學上其它課的時候不用功,又或是她掌握不到學習的方法,以致事倍功半。這種人最值得同情,亦是最難幫助,要有一位能長時間陪伴和了解她讀書狀況的老師,才能想出對策吧。

午後我們五對一(五位義工對一位同學) 的與學生們報告成績和傾談,平日活潑好動的小孩子們,踏入如此冷冰冰的「照肺房」後,都像被馴服了的獅子。她們很多都不善溝通,要不在坐下時左搖右擺,笑笑口迴避你的問題、要不只答一個字或答不知道,使我很難捉摸她們的心意。

發現她們抄的筆記有很多錯字,例如car她們會寫成cav,可能是我的字難看吧,但問題的核心在於她們缺乏英語基礎,即是我們說的sense,沒有一個英語概念在腦海,抄筆記時只能像寫象形文字一樣搬字過紙了。可是要我每本筆記都檢查又很費時,所以唯有盡量修改了。

這個面試形式的會面其實不錯,一來可提供一個嚴肅的環境讓小朋友聆聽改善建議,二來亦可作為平台讓她們反思自己的不足,三省吾身很重要。還有,所有學生之中最曳的樹娣,被李老師嚴厲地責罵了一頓,小朋友的反應當然是哭起來吧,我一方面覺得她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因為她確實非常沒有禮貌和經常擾亂秩序,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可憐她,畢竟是一個八歲多的小女孩,她在你面前哭起來,任誰也會不忍吧。經一事長一智,希望這次的會面能深深地刻在她心中,作為她日後紀律的根基。我小時候最怕被老師責罰,記得有一次上英文課,我與鄰座閒聊,被老師叫起身罵了數句,因為我平日也算是乖學生,所以我想老師已口下留情了。然而,我還是耿耿於懷,久不能忘這一幕情景,這些小事對我往後的性格也許有著一點影響。小學時期是身教的黃金時期,老師或長輩的一言一行,可能是微不足道,但每每都有機會在冥冥中影響小朋友的一生,沒有人知道那一刻甚麼時候出現,所以在小孩子面前,要小心自己的言行。

七月二十日  晴

今日重新分班後上課,我希望將自己教學的目標稍作修改,由原本的盡力教授,學生能接收多少就多少,改成照顧學生的進度,希望較被動的同學都能學得更多。我想,既然我山長水遠的跑來這裡要當一位小老師,就不能抱著是是但但,返工等收工的心態,要做就應該做到最好,否則那些不突出的同學只是呆坐著一邊發夢,很沒意思。

有兩個女孩子令我很討厭,她們經常無端端的打我,有時還會說髒話,真不想理會她們。這兩個人使我覺得這邊的孩子不是全部都很可愛,老實說,我還有一點怕她們,因為我自問沒有能力每一次都發惡罵她們,何況即使我用自己生平最凶狠的樣子和說話去訓話,她們都會笑笑口的去駁嘴去不理會我;我更沒有能力去「收服」這兩個小魔怪,還是避之則吉算了。

當然,這裡也有可愛的事,例如simon昨天問我:「我沒有了一條鼻涕是否型了很多?」引得我捧腹大笑。何春花也是一個我少數熟落的孩子,她七歲半已經打理家頭細務,煮飯洗衫一腳踢,非常獨立。我問她:「你在家裡有甚麼事做呀?」她回答:「我煮飯讓媽媽回來吃。」當她用純真的聲音一個字一個字的吐出她的答案時,我既驚訝又感動,大概這就是孝順。她喜歡拖著我,我有時候會「吱」她;她有時會發小脾氣,但很快又會回復過來。

其實小朋友不像成年人,小孩不會記仇記恨,你今日把她大罵一頓,她明天又會依舊與你玩耍,童真世界很簡單很可愛。

七月二十一日  微雨

今早為木桂補習時,我將昨晚自己做的英文作文交給他看,看得出他有強烈的學習意欲,事關我都認為自己這次的作文很有水準,哈哈,他應該能學到不少寫作技巧和英語應用吧。上一堂充實的課,最開心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真有趣。

因為karen明天要走了,所以下午去參觀了植林區,沿路景色遼闊壯觀,比跟旅行團去看風景看得更多更仔細。登上高聳入雲的山嶺、呼吸迎面撲來的空氣、欣賞連綿不斷的山頭、掃視綠草如茵的林木、凝視白雲覆蓋的豔陽,大自然真的很美。

現在下課之後,我都不想留在圖書館與小朋友玩耍,一來我已沒有精力,二來感覺她們很煩,有的嚷著要揹,經常爬上我的手我的背,又爭著拖手,甚至不小心地用鋒利的指甲在我手臂上割了一小道血痕;有的搶我的貼紙,要完一張又一張,我已經講明了貼紙是獎勵給用心學習的學生,可她們卻還要不斷討,選貼紙時又要爭先恐後;有的又經常說些無聊的話,例如我自我介紹時說她們可叫我堂哥哥,之後她們又幫我改花名,例如唐老鴨和唐伯虎,接著又說堂伯虎點秋香,最後說我和秋香離婚了,寫給了我一紙離婚書,這原本不是問題,反正我小時候都習慣了被人取笑,問題是同學之中有兩個人的名字叫秋香,我不知道她們這樣亂說會不會對那兩位秋香有甚麼影響,年紀這麼少便談論拍拖結婚離婚,恐怕她們需要的教育不只英文呢。

還是那一套哲學,不計較!

七月二十二日  陰

今天非常涼快,今天非常清涼,迎面而來的涼風使人不捨得縐眉,要放鬆臉上的所有肌肉來迎接涼風。這邊可以同時看到太陽和月亮高掛在天空上,於我這個城市人來說可謂天文奇觀。日落時分天空會由淡紅變成豔紅,像一塊白色的畫布被潑上紅色一樣,最後天空會回復漆黑一片,沒有街燈使路上伸手不見五指。晚上耍太極後回家的路上,抬頭一看,一塊黑色的布幕之上繁星如雲,像一顆顆鑽石在爭耀奪目,好不燦爛。

經過今天之後,我支持小班教學。事緣今天我將B班分成三個小組,每組四人,我教她們用英語寫和講自我介紹。我認為以一對四的形式教學效果很好,我可以關顧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要,例如在讀音方面,當我逐個學生聆聽時,便可以針對地指出和改正她們的錯誤;一整班上課時,不出聲或聲音小的同學的錯誤,老師根本發現不到。還有,小組學習可讓學生更專心,老師更容易維持秩序。學生們會感受到每一刻都被老師注視,自然不敢生事端或違規,教學效率更高。小組學習模式正好可以做到我前文提及的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但缺點是人力資源需求大,如是次分組為例,我要用三小時去取代原來一小時就可以上完的課堂;亦因為這原因,我不能將A班都分為小組上課,我的時間和精神不夠。

今天也嘗試了李老師提及的task based教學方法,即是要求學生成功完成某些任務才可以下課,例如今日要學生讀到堂上所教的句子才能離開,誰最快完成便可以最先走,當然任務的內容我會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而有所調節,不然我也不能下課哦。這做法可以突出老師的作用,同學要完成任務,有不懂時就只能請教老師,當然亦可以同儕互學;學生知道自己的終點,學習動力亦會有所提升,看到同學一個個的離開,留下的也會更努力吧。

七月二十三日  晴

原來,面對那些教極都唔識、講極都唔明、聽極都唔曉的學生,才是最考驗耐性的時候。你一不可以罵她,她也不值得被罵,因為她明明就是乖乖的坐在你面前,雖不算特別好學,但也可稱得上用心學習;二來又真的是無從入手,她就是記不到那幾個讀音,實在無可奈何。我曾嘗試過幾個方法,例如要她將那一句連續讀十次,十次下來她確實可以讀得到,但當你過一分鐘後回過頭來再問她怎麼讀,她又會讀不出來,氣死人。我又試過邀請同班之中能力比教高的同學去指導其中三位較差的同學,擔當小老師的很認真,被教的也很受落,但出來的效果都是一樣,讀不到。

我們住的房子裡遍地都是昆蟲屍體,全是被我這個電蚊拍超人打倒的怪獸!雖然我知道不斷的殺生是會作孽的,但我不能忍受幾隻蜘蛛在牆上爬,幾隻不知名飛蟲在我寫作時飛來飛去。與昆蟲玩遊戲變成了我在這裡的娛樂,之前看到別人用蚊拍打烏蠅,覺得很恐怖,但現在的我居然覺得這玩意很好玩。每晚睡覺總會覺得身體有一點癢,又會很自然地將痕癢的感覺與昆蟲聯繫起來,接著就會打自己的身體一下,心想必定又解決了一隻夠膽爬到我身上的昆蟲,怎料細心一看原來甚麼都沒有,是心理作用。重覆幾次之後就會索性不理會那一點點的痕癢了。

在這裡的飲食和住宿都很理想,我一開始會擔心自己能不能適應「三保床」,豈料第一晚便已經能蓋頭大睡了;但睡覺的時間每晚都在減少,因為我們一班老師課後開會的時間長了,有時候又要備課,有時候又要為木桂作文,我又要寫一下日記,總之就是沒有閒著的時間。飲食方面,聯姨煮的菜很合我口味,而且食材真的很新鮮,早餐的粟米是剛剛從農地裡摘回來的,午餐的豬肉來自當天早上殺的豬,晚餐的雞是幾小時前在屋後歸天的,還有很多在香港很難吃到的雞內臟呢!

七月二十四日  熱

是日超級有耐性的針對性教導秋蓮、金笑、樹娣、靜怡和世豪,連我也不得不稱讚一下自己。樹娣是當中的佼佼者,我將I live in東山讀了不下三十次,她就是記不進腦袋;更甚者,我將這句變成「I 力夫 煙 東山」,叫她照著中文讀,她都要讀成「I 力s夫 is 東山」,我實在無話可說。不過,這次我沒有變得暴躁,一再挑戰自己的耐性底線,最後也能強忍著「乜你講極都唔識嫁」這句說話,順利完結課堂。希望她們真的有所得著吧!

與木桂補習要經常忍笑,因為當我讀完一段英文給他聽,然後要他總結一次我所說的內容,他苦思後仍然一個英文字也說不出來。他的問題是看到knowledge這個字他知道怎麼解怎麼讀,但聽到knowledge的讀音卻不認得這個字。我相信這是長期缺乏聆聽英語的機會所致,大概他們沒有英文電視台或網上的英語短片或電影可看吧,我都不知道可以怎樣幫助他了,只能將內容縮短,然後不斷讀給他聽。明年就要高考,恐怕他不能一朝一夕解決他的問題吧。他希望做一位化學科老師,我還以為他想當官呢。希望他將來在教授化學知識的同時,也教一下他的學生應用化學時應有的道德,不要在弄那麼多黑心食物出來了!

今日超級熱,很掛念冷氣呀!

七月二十五日 酷熱

二十歲生日了!想不到我這副身體在地球上已放了二十年!歲月不饒人呀!記得上兩年的生日也參加了優生會的迎新營,有一大班熱情的朋友與我慶祝,還特意在沙灘上劃出一句happy birthday呢,現在想來還真窩心。今年的生日,我選擇了平靜的過,在清靜的農村之中,與純真的小朋友上上課,與同行的義工朋友淡淡的吃一餐家常小菜,也可以是一個不錯的生日哦!我沒有告訴身邊的人這天是我的生日,其實嘛,人家跟我當面說聲生日快樂,甚至是送我些禮物或驚喜,我也覺得頗難為情的,哈哈,大概我還懷著那一份小男孩的害羞吧!這一份內心熱情,外表卻裝作愛理不理的有趣表現,還可以在九年之後的同一天出生的陳永貴身上找到呢!看著他,我又像照鏡,又像看到昔日的自己。

在這邊過著農村生活,每天也有些有意義的事做,時間過得很快,回頭看好像只是昨天才來到這裡,向前看很快又要離開了。我在想,其實這一刻我回頭看我過往二十年的光景,也好像是不久前的事;到我臥病在床快要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再回頭一看,感覺又會是怎樣呢?會不會又覺得這一生只是不久前發生而已?遺憾我不能記下那一刻的感覺呢!

七月二十六日  晴

今天是煞科日,上午是期終考試,甫回到圖書館便看見大部份學生在溫習,很滿意。到考試時,我負責考讀生字和查字典,同學們似乎都未可以掌握到拼音技巧,但查字典方面,某些同學似乎還比我厲害,兩分鐘查到四個生字,不錯!二十二位同學之中,只有一位未能在兩分鐘內查到至少一個字,這部份算是超額完成吧。我教的自我介紹不是由我考核,但其實我在偷聽同學們唸給李老師聽的,大部份同學都能順利背出自我介紹,很滿足呢。讀寫ABC方面,低年級同學大部份都做到大半字母,對於心散的他們來說也算得上有所進步。

之後是演講比賽,有二位同學能加上我所教的動作,五位參賽者都可以流暢地讀出演詞,頗有大將之風,要知道她們沒有拿著「貓紙」去演講的,所以她們確實有下過一番苦功,想我小學時也不能做到她們的水準呢!這個比賽,除了讓她們學到一些簡單的英語句子之外,最重要的是能給予機會她們面向群眾,有幾十對眼睛之前大聲說話,這是很多學生不敢做的。還有,不論是這次來上課的,還是進入各項比賽的同學,都是以女生居多,看來在求學階段,的確是女生比較優勝。

緊接著的是查字典比賽,氣氛緊湊,林情情同學份外鎮定,視背後觀眾們的吵鬧和喝彩聲如無物,因而奪冠,厲害厲害!最後由低年級同學表演唱歌,男的很搞笑女的很整齊清晰,看得出女孩子們有認真練習,讚!午後是照肺時間和結業頒獎禮,人人有獎永不落空,大家合力泡製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其實今次舉辦低年級歌唱比賽時遇到了一些問題,事緣男子組的表演富有娛樂性,很討觀眾的歡心,不過他們明顯練習不夠,一些動作做錯了;而女子組則非常合拍,整首歌沒有唱錯或做錯動作,但整個演出沒有搞笑的成份,只是認真的完成表演。若由成年人去打分,肯定是女子組獲勝的;但這次我們用了觀眾評分,小朋友們當然喜歡有趣的的演出吧,所以最後男子組贏了。女子組自然地很不開心,很多同學都一臉沮喪。輸了原本不是問題,比賽當然有贏有輸,問題是女子組付出了比男子組更多的努力,演出明明比對手更勝一籌,最後卻落得一個敗者資格,不太公平。我最擔心是她們經此一役之後,以後對任何比賽或競爭都提不起勁,不會再花精神去練習。我想,要避免這種局面,或者要避免小朋友承受失敗,作為成年人的我下一次最好打造一個打和的結局,比賽只是作為驅使小朋友學習的手段,避免加入勝負,和氣收場最好。

老實說,就算到我這個年紀,我也沒多大信心去面對失敗,特別是當眾被宣布落敗,那一刻的感覺很難受,最大的不快是那一刻不知道放一個怎麼樣的表情在臉上,強顏歡笑會令自己辛苦,痛哭流涕又放不下身份,總之就是希望那一刻快點完結!

飯前去了學駕駛摩托車,很好玩!其實最困難的是平衡,像最初學踏單車一樣,很容易翻倒。但畢竟我懂得踩單車,又懂得操控汽車的波棍(即轉波) ,我成功在十五分鐘之內學會駕駛摩托車!還可以用三波行駛、上斜和下斜呢!可以想像開得快的話,電單車比單車更爽。我小時候看電影,看到電影的主角在美國的小鎮之間的大直落上開車奔馳,總是很羨慕,希望將來有機會開著摩托車在大直落上一嘗速度的快感吧!真好,這次旅程我既是老師又是學生,在教授英語的同時,我還學到了幾招太極和駕駛摩托。

七月二十七日  晴

歸去之日來了!今天早餐之後再去駕駛摩托,比起去小型賽車場一百大元玩十分鐘,在這裡駕駛摩托真的超值,一毫子都不需要可以任玩!看到小朋友到了圖書館送別我們,真的有點不捨得呢!

我竟然也能收到小朋友寫給我的信,是他們主動寫給我的。一封是敏瑩寫的,但信裡全部都只是問題,沒有驚喜,不算數。第二封是simon寫給我的,信的內容很幼稚,但每一個字都很真誠!我高興得要馬上回信,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小朋友呀!第三封是偉梅寫的,內容正經很多,我也很高興呢!之前我討厭的兩個小女孩寫了信給我,信的內容很無聊,但她們之後不斷催促我回信;我今天終於回信給她們了,出奇地,她們對我的態度友善了一點,難道互相書信真的可以建立關係?我沒有刻意地用書信與小朋友溝通,所以收到他們給我的信時,真的很驚喜!難怪大家姐每晚都在不停寫信,我看她有二十多封信要回覆呢,但相信她是樂在回信之中吧。

臨別依依,滿有不捨。想當初參加這個旅程,沒有周詳的計劃,感覺只是幾個各有所想的義工走在一起,就出發了。李老師有興趣回國內農村教授英文,大家姐想回到東山探望一下小朋友,karen希望得到一個體驗,我暑假很空閒想找些有意義的事做,各人的目的都好像有些不同,但合作起來又真的能做到是此旅程的終極目的:教小朋友一點英語,而且在評估之中亦看到我們的目的達到了。世事真奇妙。

坦白說,我也有一點掛念小朋友呢。現在就只好暫時睹物思人吧,東山的小男孩小女孩,明年再見!

Comments Off

Aug 10 2011

2011年夏日英語課程 –Review by a volunteer

Published by under 助養助學,廣東省

It’s time to go now! Surprisingly, I’m already missing this place. Remember the day before I left, I wasn’t looking forward to it because I didn’t really like kids previously; they always cry and are very clingy, which, in my own opinion was rather annoying. On the other hand, I was also a bit curious about being a teacher as I have never been one before.

On the first day, it took us quite a few hours to arrive Qing Yuan, Dong Shan. It was a very nice day with the sun shining brightly with a blue, clear sky hanging above highly. “What a good start!” I thought. Even the weather was welcoming us. The first thing we did was to drop down our stuff and we went down to the library afterwards. It was already late afternoon, so the kids had finished their lessons and hanging around with their friends. I introduced myself to them and immediately they became very passionate and started to hold my hands and ran around. I was totally fought down by their energy. They were so energetic and they never felt tired. After playing with them for a while, some sightseeing was definitely a good thing to do, especially in this beautiful weather. We went up the mountain and arrived to this gorgeous place – Yun Cha. This place was pure natural, covered with trees and water, just like a painting. I couldn’t imagine how it became such a stunning place from a piece of land, alike to a desert without any water and trees. This place brought me closer to the nature, with the silence, peace and calmness. I thought I started to love this place, from then, I felt deeply that I’m starting to yearn to stay in this place.

The next day, our English summer school started. Firstly, we had a pre-test with the kids to check their abilities and put them into different classes. To my surprise, their level of English was worse than I thought and I reckoned it would be a difficult time for them to get on track. I was responsible to teach them the dictionary skills and the first lesson was not easy. The kids didn’t understand what I said and started to play around and do their own things. It was then I understood how being a teacher is a difficult job. As each day past by, the kids started to make some progress and now a lot of them could look up dictionaries by themselves. I was so pleased and somewhat proud of myself. I wasn’t being arrogant (laughter), if you imagin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ummer school, nearly no one knew how to use a dictionary, but now almost all the kids could look up the dictionary independently and with a reasonable speed. I’m sure if you were me, you would feel the same.

Normally after lessons, we played and chatted with the kids, they always loved to bring us to their houses. I had to say we are very lucky as compare to the people here; we have a so much higher standard of living and we don’ t have to worry about our daily needs. I found that the kids here are very different to the kids in cities. They are more mature, more independent than their normal ages and they always put their families in their first priorities. Most of them have to do the housework and work in their fields. On one side, they are very bouncy, love to jump and run around all the time. But on the other side, they love writing letters to us; they talked about their families, friends, hobbies and school. This allows us to know about them more and therefore can help them when they have difficulties. Even though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 have been here, I got a big pile of letters. These letters always cracked me up; the kids were just so cute and adorable. I remembered that one letter said this, “I will wait you to come back no matter how long I have to wait, even my hair turns white”, this was written by a 7-year-old child. Although it was just a sentence, I felt so warm and touched, it seems like they have invited me to become a member of their family.  

I enjoyed this trip very much and this will be a precious moment in my life. Like I’ve said before that I didn’t like kids very much, but after this experience I have changed my mind completely. I think they’ve melted me, especially the little ones, they are just so cute and tiny, it makes me want to cuddle and hug them tightly.

On the day I left, when the kids said good-bye to me, I was already missing them. I was already missing their laughter, their shouts and their enthusiasm throughout the lessons. The feelings they have given me was very tenacious and they treated us in a wholehearted way. I do hope I will have a chance to come back again one day.

Karen Ip

Comments Off

Aug 10 2011

2011年夏日英語課程 – 義工感想

Published by under 助養助學,廣東省

東山力行圖書館

2011年夏日英語課程 – 義工感想

“又回到東山,已經是第四次了”

這一次我真的有認真的問自己,為什麼要再回去了?

當初一知道有機會可以回去,的確相當興奮,第一時間說要報名。 但是,之後知道了沒有朋友或同學會一起去,真的猶豫了,因為我很怕悶也很怕自己一個人。 不過,最後因為想念他們,也為了去看看老師怎樣教他們,希望對我們以後回去的活動有幫助,所以還是去了。

這一次的經歷和感受,跟以前真的很不一樣呀!

過去三次,都是跟MO回東山。 對著小朋友,都是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跟他們玩玩,希望以自己的生命去影響他們、鼓勵他們。在東山裡,往往都很開心,很像在一個童話國裡 : )

但是這次回去,是以老師的身份跟他們上英語課。 每天朝八晚五的上課,下課以後就離開圖書館,回到屋裡休息、開會、備課。 其實回去之前,我以為是有真的老師去教,我只是去行行企企幫幫忙,不用真的教書。但竟然只有一位老師,我也要教書,還要一個人教一班,對我來說真的是個大挑戰。 我從來都不喜歡教書,除了單對單補習,根本不懂教一班學生。 結果,教到吵聲,又累又病…….而且,從老師的角度,覺得他們很曳很懶很不聽話態度不好的一面…….感覺這裡不再像我們以往嚮往的童話國……

而且,基於資源和主任的關係,我們都傾向集中資源在有上進心、認真學習的同學身上,變相就放棄了一些比較差和小的同學。 我不禁問自己,這樣對嗎? 這還是我當初所想的嗎?

這次回去,特別看到有潛質的阿貴、家強、志永,就很想要鼓勵他們。 但是,平常老師的身份和時間,根本辦不到。 不過,我並沒有因此放下了姐姐的身份,只是轉到信裡面。 看著他們,我可以做的,就是上課多幫助他們,晚上再寫信鼓勵他們,就只有這些。 說實在,像阿貴這種沒有上進心又不認真的人,只做到謝醫生所寫的入隊要求中的”十五歲或以下兒童”一項,早就該被放棄了! 不過,我還是堅持隔天回他的信去鼓勵他、訓勉他,希望他們努力吧!

老師跟姐姐的身份,希望有拿捏好吧……

以前回去,我們總會教一下英文。 左教教右教教,沒什麼條理,但他們都好像聽得明白。 但沒有想過,在這次第一天的評估裡,只有3個學生可以不需順序地讀和寫出全部26個英文字母,很多四五年級的他只懂10幾個。

不過,在最後一天的評估裡,他們的進步真的很大。 由完全不懂查字典,到最後全部四年級以上的都查到了,而且情情3分鐘還查到6個字。 家強由當初只識十幾個英文字母,到最後全部都識,還得了進步獎和全班第2名。怕怕醜醜的桂花,到最後可以在所有人面前用英語自我介紹,還羸到第3名……看到他們有這麼大的進步,這十幾天的努力、精神、時間都覺得沒有白費。 雖然我們不是全部課程也達標,但是我覺得我們已經很成功了!

這一次回去,雖然很累,也讓我看到了東山不像童話的一面,但是這次能夠這樣幫到他們、更了解他們已經很好! 如果再有機會,我還是會再回去。因為我很想念他們,也希望可以為他們做到更多: )

                                                      義工  陳安怡

                                                   2011年8月8日

Comments Off

Sep 05 2010

2010年 梅縣“扶殘助學”工作總結報告

2010 梅縣“扶殘助學”工作總結報告

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20108月在廣東省梅縣首次舉辦“扶殘助學”活動。

本次活動工作從820日至24日,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組織義工7人分組,在梅縣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的指導下,分成五個小組到梅縣屬下17個鄉鎮(區、辦),以家訪的形式調查了解每一個“扶殘助學”對象家庭,隨行有義工,記者現場錄相、拍攝。每天晚上,各組義工集中報告、分析、研究,作出“扶殘助學”結論。

    本次“扶殘助學”下鄉家訪活動,時值高溫季節,氣溫高達攝氏35度以上,下鄉車輛以小的士型為主。由於時間緊,下鄉點多面廣,且是山區,道路狹小彎多,還要步行,每天每個組行程少的有250公里,遠的有350公里以上。家訪的點共有17個鄉鎮(區、辦),農戶計有82戶。所到之處,得到當地鎮政府,村委會的大力協助,各組工作順利,無任何事故發生,並達到預期目的,很好地完成任務。

    “扶殘助學”主要是幫扶殘疾家庭的子女或殘疾青少年上學讀書,到各家各戶家訪就是直接關愛這些殘疾、貧困學生。“貧窮志氣高”,“窮困出狀元”,一點也不差,通過實在的家訪,發現梅縣山區農村總的來說是健康、詳和、發展的好勢頭,但是每地都是有一些殘疾貧困家庭,而他們的子女大多數都能勤奮好學,爭取上進,成績更是品學兼優;有的考上重點大學本科,有的讀大專、技校,有的讀重點中學,確是“自強不息”,有的殘疾貧困家庭供3個兒女讀大學,高中,經濟負擔確實沉重,非常需要社會人士獻愛心幫扶。

     824上午梅縣扶殘助學對象集中在梅州市嘉得利大酒店會議廳在梅縣人民政府縣殘聯主要領導的支持幫助下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發放扶殘助學金”,共計人民幣78,000元,逐一發放對象78( 本科19人,大專21人,高中22人,中專16)。全體殘疾家庭 (殘疾學生、殘疾人子女)表示衷心感謝。殘疾學生代表致詞深表感謝,表示今後要好好讀書,掌握知識,本領,技能,以後勤勤懇懇地為社會服務,以此報答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報效祖國,報效人民。梅縣殘聯送來錦旗一面:“扶殘助學揚善舉,情系鄉梓獻愛心”。

    “扶殘助學”工程是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推出的又一個關愛善舉,這次在梅縣各鄉鎮深入貧困殘疾家庭,關愛他們的子女讀書,振動全梅縣。群眾們都豎起大拇指連連讚說:“香港人(指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做工作直接,認真,負責,真是好樣的”,“你們真是好心人!”,“以後都要多來!”—————

 

 

                                                   義工  鄧任仁

                                                   2010824

Comments Off

«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