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12 2011
義工感想 ( 清城區扶貧復明活動 – 2011年 )
義工感想 ( 清城區扶貧復明活動 – 2011年 )
在2011年3月,有幸跟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和新希望醫院眼科醫療隊;到廣東清遠市清城區,協助醫護人員為患白內障病人做手術,雖然只是短短四日三夜的行程,但確實使我獲益良多,感受深刻。
在這次活動中,由於病人人數不少,我和其他香港義工們的工作主要是確保手術前和後的程序流暢,避免混亂。工作包括替病人登記、檢查視力、照超聲波、洗淚管、吃藥等手術前的準備。義工們都很細心,攙扶老人家從一個檢查站到另一個檢查站,以免他們因跌傷而未能做手術。我亦有機會協助護士替病人洗淚管、檢查視力及到手術車上為病人穿上手術袍、戴上手術浴帽,並嘗試替他們消毒眼部範圍、滴散瞳液及量血壓。
在手術車上,為了緩和等待做手術的老人家忐忑的情緒,我嘗試打開話匣子,起初是有點難度,但逐漸地便與本來互不相識的老人家開始聊天起來。從他們的對答內容中,我才發現每當他們談及彼此的兒孫媳婿時,就會說個不停。很快地,等候室裡緊張的氣氛頓時消失,換來了一片熱鬧和笑聲,他們的心情也隨之放鬆多了。
另外,我很慶幸有機會登上手術車,並走進手術室觀摩。意想不到的是,旅遊車般大的手術車,大約一半的空間是用作等候室,及放置手術用的物資,另一半的空間則是放置了兩張手術床的手術室,可同時進行兩宗手術。從我所見,手術室的設計是善用每一處空間的,內裡設有消毒用具的設置和其他手術室的基本設備,只是有些儀器是經過改裝。令我佩服的是,白內障手術原來可以在簡單而設備齊存的手術車上完成,加上手術車的流動性高,更可為偏遠且缺乏眼科診所的地方服務,使更多有需要的人受益。
作為二年級醫學生,觀摩手術的機會不多,但這次做手術的吳醫生不但讓我走近手術枱跟他一起用顯微鏡,觀看他動手術,他更很有耐性地向我講解手術的每一個步驟。想不到短短十五分鐘,吳醫生就完成了白內障手術,實在令我大開眼界。活動過後,吳醫生更跟我分享他選讀眼科的原因及行醫的理念。從吳醫生的口中,我才知道國內動這種手術的比率遠比外國的低,那是因為資源問題,一些落後的地方缺少眼科的醫療服務,加上眼科醫生不足,都令很多白內障患者得不到醫治。他更向我解釋,若老人家或較年青一輩患白內障而瞎了雙眼,很多大小事都倚靠家人幫忙,大大影響日常生活,外出工作也難免遇到困難,這往往會成為家庭的負擔或令家庭失去經濟依靠。因此,為患者治好白內障,即使只能治好一隻眼,也可以讓他看得見,更容易投身社會,減輕家庭的負擔。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醫生不單醫治病人的病,更可能間接地影響一個家庭的命運。難怪吳醫生說:‘雖然工作辛苦,但其實很有意思的。’
手術翌日,公公婆婆們都會返回中心復診,拆紗布、檢查傷口等等。有些老人家拆開紗布後,更激動地指著牆上的告示說:‘啊!我看得到那裡的一行行字呢!多謝你們啊!你們真有心,願意幫助我們這些老人。你們真好,仔女都不及你們好呢!我們真的很感激!’我看到老婆婆笑得合不攏嘴,興奮地往四處張望的樣子,我深深地體會到行醫的滿足感。
最後,我十分感謝這次活動中每一位義工和醫護人員的付出,跟他們傾談的時候,我不單從他們的經驗分享得到啟發,更感受到他們對滅盲工作、服務貧窮病患的熱忱。這些體驗的點滴,使我更有動力研習醫學,希望有一天能善用自己所學的去減輕患者的痛苦,給他們一點點幫助。
梁嘉茵
中文大學醫學院二年級生
2011年6月
Comments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