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剪報

Sep 25 2008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二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91f340100aoo2.html

、一颗永不泯灭的中国心

谢士恒祖籍广东梅县,生于 1943年的他已是移居新加坡后的谢氏六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父返回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香港,做些力所能及的支援抗战的工作。谢士恒4岁随父母到香港 定居,小学及中学均在香港天主教学校读书,14岁到澳洲开始了他艰辛的求学历程。之后考入澳洲悉尼大学修读医科,1966年毕业,其时23岁,毕业后他返 回香港,在公立医院当医生,竭诚为香港市民解除疾患痛苦。在工作实践中,他刻苦钻研,不断求索,获得奖学金后,再到英国进修麻醉科专业并获得执业资格。

谢士恒在专业工作上十分投 入,他做事总是亲力亲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求,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业务上精益求精,十分严谨,他的麻醉科专业在香港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同。在生活上他却很 随意,吃穿住从不讲究,待人十分亲切随和,心灵纯朴,生活节俭,穿着朴素,但他助人之心常存。谢士恒严谨的做事作风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的事业在香港这 样的社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曲折艰辛的国外求学经历,长期经受香港殖民社会文化的熏陶,并没有泯灭谢士恒一颗炽热的中国心。事业取得成功后的他,时刻思念自己的祖国,想念家乡的亲人,希望能够为祖国为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祖国是他的根,广东梅县是 他的脉。归属感的失落使他决定返乡归宗认祖。1994年春节,谢士恒随父回梅县雁洋镇文社村寻祖省亲。在家乡梅县的山村里,当看到中央电视台上张明敏那一 首唱红大江南北的《我的中国心》,十年后再次在祖国大陆唱响热播,他彻夜难眠,张明敏那动听感人充满磁性的歌声在他心中久久回荡: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夜深人已静,但他的心依然热血翻滚,这使他想起了在澳洲读书时的一件往事 ——

一天饭后,他在大学餐厅里看一份报纸,当翻开报纸,看见“鸦片战争”一标题时,目光停住了。这时旁边一位外籍同学问他:什么是“鸦片战争”?他茫然回答:我怎么知道?外籍同学笑他,你是中国人啊,鸦片战争发生在中国,你怎么不知道?

他愣住了,内心一阵悸动,是呀,我是中国人啊,发生在中国的历史大事,我怎么能不知道呢?他象受了伤似的,在那里呆了很久很久。对呀,我是中国人,从今以后,我一定要记住,我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我的身上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

从此以后,他开始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搜集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料,从一点一滴开始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关心祖国。后来还特意请了一位中文老师辅导自己学习中文……

谢士恒想着想着,往事一幕 幕……就在他昏昏入睡之时,窗外却传来一阵阵男女老少的吵杂声,他睡意顿消,睁开眼才发现已是黎明时分。他爬起床,向着人声处走去,只见一群男女老少,正 拿着桶排着队,一个接一个等着在一口小井里打水呢。他走近井口,往里一看,水位很深,老人小孩打水的样子很是吃力。他想不到,山区农村吃水竟这样难。他走 出村外,一边看一边思考。只见村外,那一座座山,都是光光的,只见杂草不见树木。由于树木被过度砍伐,土地已基本失去涵养水源的功能。看到村中的人,村外 的山,他顿生感慨,既然回乡了,就应该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于是萌生了为山区的村民做点实事好事的念头。村里男女老少排队打水的情景在他脑海里总挥之不 去,那水从此便成了谢士恒解不开的心结,他决定,自己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就从解决群众吃水用水难的最基本的问题做起吧。

(未完)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三

No responses yet

Sep 23 2008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一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91f340100am0b.html

陈和谦

谢士恒是香港的榜样,是真正的爱国者,真正的炎黄子孙,我们不能忘记他,我们不该忘记他。

——题记

一个人活着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

——谢士恒

一、一位已经逝去但依然活着的人

2005年3月29日,香港春雨绵绵,九龙圣德肋撒医院春雾蒙蒙,哀乐沉沉。一个平凡而 伟大的麻醉科医生、慈善家谢士恒带着慈祥的微笑离开了他留恋和牵挂着的这个世界。4月22日,在香港世界殡仪馆,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他脸带恬 静微笑的遗像上面写着四个字的横联:仁者力行。遗像两侧的挽联写着:修身不欲名传世,作事常思利他人。遗像下面摆满了香港社会各界敬送的挂着挽联的花圈。内地的一些基层党委和政府以及群众也派出了代表前来吊唁。

在迂回的哀乐声中,在肃穆的气氛笼罩下,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眼含伤感的泪水,默默送别这位爱心天使,愿他的魂灵飞向天堂……

谢士恒已经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离开了他牵挂的人群,离开了他不舍的亲人朋友,离开了他依恋着的香港,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的生命通过绿色的树木、美丽的花 草、甘甜的清泉以及快乐的白内障康复者传递着延续下去,他没有死,他不会死,他怎么能死呢?著名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就是 为谢士恒这样的人而写的: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人们常说,生命是短暂的,而谢士恒的生命是永恒的。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林亭感旧空回首,

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碎题尘漠漠,

断魂幽梦事茫茫。

他的爱妻谢谭颖儿,默念着这首与他诀别的诗句,无尽的哀思涌上心头。

哲人伤永别,闻者皆悲切,

义举瘁劳多,功成名利绝;

身心献瞽贫,汗血滋晋粤,

仁士遇知音,一生何所缺。

他的亲友、知己谢煜明,用这样的诗句来表达对谢士恒这位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

一位香港作家为香港报刊撰文写道:谢士恒是香港的榜样,是真正的爱国者,真正的炎黄子孙,我们不能忘记他,我们不该忘记他。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 主席曾庆红在《国内动态清样》第827期上看到了“香港医生谢士恒在内地植树造水事迹感人”的报道后,批示要颂扬、学习谢士恒典型的先进事迹,推广谢士恒 植树蓄水的经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现国务院副总理)、省长黄华华也分别作了批示,要求广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宣传谢士恒的先进 事迹,弘扬谢士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是的,谢士恒是七百万香港人中最普通的一名居民,但他的行动、他的义举是香港人的骄傲,是香港人的榜样。谢士恒扶贫济困,功德永驻人间,谢士恒的高尚的人格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青山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翠柏苍松,堪慰逝后英灵。

日月行天,忠虺芳留百世;江河流地,英雄功存千秋。

(未完)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二

No responses yet

Aug 07 2008

香港医生谢士恒东山植林“造水”创造奇迹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转载:http://gb.cri.cn/1321/2007/11/21/3085@1849942.htm

2007-11-21 18:54:46  来源:客家在线  编辑:余龙晖


在线收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听众朋友,您好!我是主持人东方,欢迎收听《客家天地》节目。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东山乡,昔日被人们称为广东 省的“寒极”,因为那里常年缺水,生存条件非常恶劣。如今,昔日的“寒极”已经变成一方绿洲,山间冒出一股股清泉,潺潺流水永不断。在东山乡这样一个石灰 岩山区植林“造水”成功的奇迹,被充满爱心、恒心和智慧的客籍人士、香港麻醉医生谢士恒先生创造了。现在谢先生已经过世,但是,他在贫困山区历尽艰辛植林 “造水”的感人故事在当地被永远流传。本期节目,就请听录音报道:香港医生谢士恒东山植林“造水”创造奇迹。

谢士恒先生祖籍梅县,1943年出生于新加坡,4岁随父母到香港,14岁到澳州读书,后来又回到香港做了一名麻醉医生。

1993年,谢士恒回梅县雁洋镇文社村探亲时,凌晨3点多他被一阵嘈杂声吵醒。原来,由于当地生态破坏,造成水源紧张,人们正在一口井 边轮流打水,这情景深深地震憾了谢士恒先生的心。出自“医者父母心”的天性,谢士恒萌生了植林“造水”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的念头。他认为,如果能够帮助更多 的人喝上无污染的水,疾病就会减少,这也是医生治病救人的一种方式。

1994年,谢士恒开始在文社村的200亩荒山植林上“造水”,2年后,山头开始绿起来,枯竭的泉眼冒出一股股清泉,当地村民饮水难的问题终于得到了改善,谢士恒也由此与植树“造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说起与清远市阳山县东山乡的缘分,谢士恒的太太谢谭颖儿告诉记者,这份缘来得非常偶然。

“大概在1999年,我们在梅县94年开始种树,其中一批树苗是从阳山送过来的,送树苗的那个人发现我们在梅州这么差的土质条件下都可以植林’造水’,于是就邀请我们到东山去种树,因为那里的干旱远近闻名。”

清远的东山乡,古名九十九崆,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山区。由于世代缺水,当地人有“上了锁的水柜不上锁的门”的形象说法。一位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说:

“东山这里最主要缺水,一年当中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花在运水上,那里的农民当时就是洗番薯的水、洗脚的水用来洗衣服,洗锅头的水洗煮吃的东西,可以说是”用水贵如用油”。

对于谢士恒在东山植林“造水”这一举动,当时许多人都认为是“天方夜潭”,甚至还有人说他简直就是一个傻瓜。

虽然不被人理解,2000年初,谢士恒还是开始干起来,首批投入了几十万元在山上种下了1000多亩树,但由于没有经验,种下不久的树 苗干枯了。首战失利,谢士恒没有气馁,这使他意识到在石灰岩山区种树一定要讲究科学的办法,于是他开始研究植树的知识,最后决定采用”品字形“鱼鳞式的打 穴,再用混合好稻谷壳的泥土回填,植树后用松树皮覆盖。

谢士恒在东山植树,不仅要克服恶劣的土质条件,更要克服自身的生理疾病。他刚刚在东山乡开始植树的时候,就身患血癌了。谢士恒的太太谢谭颖儿说,面对死亡,谢士恒先生没有放弃,他一面与病魔斗争,一面继续他的植林“造水”事业。

“那个病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怎样的生活是我们可以选择的。谢士恒就觉得有一些事你如果能做到,就要尽力去做,那就开始规划打树穴,种树,维修这个蓄水道的工程呀,看着这些树成长,那他觉得很开心。”

身患绝症,身体状况是一天不如一天,但对于在东山植林“造水”,谢士恒先生仍然坚持亲力亲为。原阳山县国土所所长张锦告诉记者,谢士恒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让他深受感动。

“他力争要在有生之年种上树,解决整个东山的吃水困难问题,真的很感动。2004年底,他的病很重,他回来和我们讲话站着讲都喘大气,但他还是要拉着我去看那些种的树怎样了。”

身患绝症,仍不放弃自己的植林“造水”事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在支持他?原东山乡书记陈汉洲告诉我们,植树就像谢士恒先生的生命。

“他在医院的时候,我们经常通电话,他还是说,什么时候开始种树呀?打穴情况怎样呀?他在病中讲种树,吃饭讲种树,走路讲种树,种树等于他的生命,失去了种树就等于失去了生命。”

2005年3月,谢士恒先生终因病情恶化而去世,一个人长期热衷于公益事业,已经难能可贵,然而身患绝症仍坚持这个事业就更加令人称道了,谢士恒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当我们踏上东山那块土地,就会发现,昔日的”寒极“俨然成为一个生态公园,这里的3000多亩山地已经绿化了,整个林区共有植物180多种,东山乡的农民也告别了缺水的痛苦。

谢士恒先生百折不饶,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在石灰岩山区植林”造水“,解决当地农民饮水困难的事迹,感动了一大批香港热心人士。徐佩然就是被谢士恒先生的精神所感动,毅然加入到由谢太太和一批热心人士发起成立的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

“我认识谢先生已经30多年了,最近才加入这个慈善活动,有一些遗憾。我们最初对在那里种树成功不是抱很大希望。直到有一次参观之后, 觉得很惊讶,他们两个人四只手就可以做出这样的事来来,竟然将自己整个人的精神、青春、金钱全部贡献在这里,这种精神,我觉得很感动。同时我觉得很后悔, 因为他与我讲了十多年,我现在才帮他。尤其是他已经不在世上,那我觉得更加需要帮他,其实很多人在背后支持他,有的出钱,有的出力,有的出心,各方面都 有,我相信,我们的队伍会不断壮大,他的精神会不断延续下去。”

好!听众朋友,这次的《客家天地》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各位的收听。

No responses yet

Aug 07 2008

一位香港麻醉医生阳山植林蓄水的故事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转载:http://ysjj.qyjj.gov.cn/lzjy/lzff/t20060606_5568.html

阳山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06-06-06


有这样一位香港人,一直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但退休后却到阳山县的东山植树,在有生之年,不仅在石灰岩山区成功植树“造水”造福百姓,而且在当地扶贫济困热心公益事业。
他叫谢士恒。植林“造水”,创造“天方夜谭”
谢士恒先生祖籍广东梅县,家族移居新加坡已有6代,1943年,谢士恒出生于新加坡,4岁随父母到香港,14岁后又回到澳州读书,其后又回到香港做了麻醉医生。
谢士恒植林“造水”缘起1993年的老家之行。当年,谢士恒随老父回乡探亲,在梅县雁洋镇文社村,谢士恒凌晨3点被熙来攘往的人群嘈杂声吵醒了。原来, 当地的山头全部因过度开垦变成荒山,生态破坏造成水源紧张,此时群众深夜正向一口枯竭的井轮流打水。井水很浅,一个人打完后,另一个人等很长时间才有水可 打。
30多年从事医生职业的谢士恒看到这一幕后,出自“医者父母心”的天性,心里从此萌生出植林“造水”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的念头。1994 年,谢士恒开始在文社村的200亩荒山植林“造水”,2年后,已经荒废的山头开始绿化起来,枯竭多年的泉眼冒出一股股清泉,当地的村民饮水难问题得到改 善。谢士恒由此与植树造林结下了缘份。
一次,一位给谢士恒运送树苗的阳山人来到文社村,看到谢士恒在荒山植树,就告诉他,阳山是一个很典型的 石灰岩山区,当地很多群众“饮水贵如油”。这时,谢士恒在心里就想开了:阳山既然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在阳山如果植林“造水”成功,那么祖国饱受缺水的石 灰岩山区农民不就可以喝上水了吗……
谢士恒的太太谢谭颖儿告诉记者,谢士恒的想法一开始只是一种尝试,想不到竟成了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要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缺水的地区改善生态,涵养水源。
1999年,经人引荐谢士恒来到阳山县杜步镇东山乡。东山乡古名九十九崆,遍地石头山,是全省贫困县的“四大金刚”之首,由于缺水,当地人有“上了锁的 水柜不上锁的门”的形象说法。10多年前,省地质学院一位教授考察后说,东山根本不具备现代人的生存条件。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植林“造水”可谓天方夜谭, 时任阳山县委书记(现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的谢土新说:“他正是在创造天方夜谭,而且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
1999年初,谢士恒首批投入几 十万元在山上种了1000多亩树,然而由于没有经验,种下不久大部分树苗干枯了。首战失利使他体会到要在石灰岩山区植树一定要讲究科学的办法。为此,一直 从事医生职业的谢士恒开始研究起植树的知识来,通过翻阅大量的书籍,他了解到美国20世纪30年代治理中部大旱的办法非常适合引用。当年谢士恒在东山成立 了植树蓄水风景试验区,并邀请华南植物园专家作顾问指导,采用“品字形”打穴,再用混合好稻谷壳的泥土回填,春天植树后用松树皮覆盖。经过2年的实践,试 验后树木开始成林,山间冒出泉水,6年后,当记者踏上谢士恒的万亩试验区看到,3000多亩山地已绿化起来,整个林区共生物种180多种,山岭间渗出多股 山泉,引到东山乡5000多户居民家中和杜步镇部分群众家中。
谢士恒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石灰岩山区植林“造水”的奇迹。目前,昔日典型的“寒极”俨然成为一个生态公园和物种植物园,昔日饮水难问题因为有了这片绿洲而彻底解决。
慈善家做善事不求回报谢士恒先生生前在祖国不仅植林“造水”
造福百姓,而且热衷于扶贫济困的公益事业,在东山期间,他先后投入积蓄1000多万元用于植树和扶贫。
有一件事让阳山县林业局局长黎锡光非常感动,那就是有一次黎锡光因工作需要摸查东山乡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在乡政府没有找到,结果在谢士恒先生手中找到了。原来谢士恒先生在东山乡期间跑遍了所有的村,一户一户了解贫困情况,为的是有计划地实施扶贫济困。
从2001年开始,谢士恒4年共组织阳山的白内障患者91人到新会免费治疗,治疗完后每人都赠送一封20元的红包,对东山乡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大 衣、大米,对贫困学生送书包、送书籍、送学费,投入几十万元重修小学……为了节省资金扶助更多的人,谢士恒在修上山公路仅铺两条车轮的水泥,中间留下种 草;在香港,谢士恒没有买过一间房子,而是租房住;长期往来香港与阳山,谢士恒没有买过专车,而是租车或坐乡政府的残旧吉普车;水费收入除维护费外,全部 用于公益事业,自己一分不取。
谢士恒先生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感动着所有的人。在东山乡,他的名字无人不识,大家都叫他好人,慈善家。 2001年,阳山七拱镇年近70岁的农民黄大柏在谢士恒的资助下免费做了2次白内障手术,在重见光明的第一时间他拿起毛笔写下一首“祝谢士恒先生长寿”的 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身患绝症,信念不改一个人长期扶贫济困已经难能可贵,身患绝症仍坚持扶贫济困的品质更加高尚。谢士恒就是这样一种人,自始自终,他心里装的是别人。
早在1999年,谢士恒到阳山植林“造水”的时候,就被诊断出血癌,医生说他只能活几个月的时间。面对死亡,谢士恒仍坚持往来于香港与阳山之间,一面与 病魔斗争,一面身体力行植林造树扶贫济困,也许他的善心感动了上苍,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几年,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帮助更多的人。
“在阳山,谢士恒从来没有提起自己患血癌的事”。当时的东山乡书记陈汉洲告诉记者,每次接触谢士恒,交流都是公事,谈造林,谈扶贫,当地干部群众从来不知谢先生将不久于人世。
2004年冬,谢士恒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但始终没有改变他植林“造水”的信念。来到东山后,他总惦记着山上的一树一木,一定要亲自上山看看,在原乡国土所 所长张锦等的搀扶下,谢士恒喘着气,迈着艰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上山,他说:“我的时间已不多了,我要亲眼看看这里的树长得怎样。”
2005年3月,谢士恒的病情恶化,在临终的10多天时间前,他手里仍紧紧捏着去山西造林的机票……
谢士恒的事业后继有人去年3月,谢士恒先生在香港不幸病逝。谢士恒悄悄地走了,但他的精神感动了一大批香港热心人士。当年,谢太太和一批热心人士共同成立了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循着谢士恒的足迹,继续开展谢士恒生前未完成的事业。
香港谈许佩然是新近加入基金会的会员,她说,作为认识几十年的故友,一开始对谢先生的做法很不理解,直到偶然的的机会来到东山看到谢先生的试验区,才被 谢先生不折不挠的精神感动,于是毅然加入了基金会。她说,基金会成立后,已引起了香港和内地各界的关注,香港的陈先生来了,张先生来了,李女士来了,谢先 生的堂弟也来了……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正加入基金会以群体的力量发扬谢先生的事业。
在基金会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基金会投入130多万元在东山乡建起眼科治疗中心、敬老院、幼儿园、图书馆以及植树造林,眼科治疗中心成立后已为180多名老人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
真爱洒人间,青山铭功绩。谢士恒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恒,他的事业后继有人。

图:

谢士恒(中)在规划东山植林“造水”

谢士恒的太太谢谭颖儿与香港义工东山植树造林

努力未必成功放弃一定失败 ———采访谢士恒先生事迹随笔
6月1至2日,笔者随市联合采访团奔赴阳山,采访香港谢士恒先生植林“造水”的感人事迹。两天的所见所闻,确实令笔者对谢士恒先生肃然起敬。
谢士恒先生于1999年应有关方面邀请,来到阳山县东山乡严重缺水的石灰岩山区植林“造水”。当时,好些人对此事能否成功都持极端怀疑态度,部分群众甚 至认为谢先生花这么多钱投放到东山植林“造水”是“傻瓜”、“白痴”所为。就连谢士恒先生的太太———谢谭颖儿也坦言,自己当初跟随丈夫到山区种树只是抱 着“尝试”的心态。并且,当医院证实谢先生得了血癌、岁月无多的时候,谢谭颖儿忧伤地对丈夫说:“哪一天你走了,我也就离开东山了。”因为她知道,石灰岩 山区植林“造水”谈何容易!
然而,谢士恒先生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用谢谭颖儿的话来说,谢先生“做老公,我给他100分;当医生,他是一个 很专业、很优秀的麻醉医生;搞植林‘造水’,他是一个很投入、很善于学习、总结和研究、很有知识、很不怕挫折的大好人!”谢先生在东山植树首次遭受失败、 损失几十万元之后,他总结出一条教训:“要亲力亲为”;树苗种上才一、两年就不幸被山火烧毁,他叹了几口气后,继续种植不停步;他考察、总结、发明的先“ 品字形打坑、泥土混谷壳、松树皮覆盖、浸湿整座山”,然后:“多品种、高密度”种植的植林方法,在梅县、在阳山东山、在山西黄土高原都有奇效,“造水”都 获得成功!
原东山乡党委书记、现阳山县统计局局长陈汉洲充满感情地向联合采访团介绍说:“谢先生走路时想着种树,坐着、躺着时想着种树、生病 时想着种树,病危时还想着种树。种树简直成了谢先生身上的血液———少不得,缺不了!”谢先生的香港朋友告诉我们:“他在香港的病榻上仍坚持要亲自去黄土 高坡看第一批树苗种下———手里紧紧捏着机票,直到去世前十天才肯退掉……”
面对着电视摄像机,谢谭颖儿真诚地说,今天自己之所以仍能在东山 坚持下来,继续丈夫未竞的事业,全靠丈夫精神的支撑和丈夫走之前弄好的事业轮廓与基础。她说当初她曾经站在光秃秃的山坡上依偎着丈夫并对丈夫说:“你会画 一幅很美的图画,但用的绘画工具不是画笔而是实物!”
写到这儿,笔者忽然联想到篮球巨星姚明最近时常在电视上说的一句话“努力未必成功,放弃 一定失败。”然而,努力只是一种执着的表现,执着的背后总该有深层次的原因或者说是动机吧?谢士恒先生的生前好友、阳山县残联原理事长李河向我们展示了谢 士恒先生于2000年12月7日回复给阳山老农黄大柏的信(当时患白内障的黄大柏经谢先生免费资助救治左眼先行复明了),信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话:“能够 带多一点点欢乐到这个世界,而我们又有能力参与这个过程,就已经足够,遣憾的是我们不能一次性地把你双眼复明,因为限于我们的财政能力。不过,看了你的 信,一只眼能够复明,还可以多做很多事情,能够享受你觉得重要的人生,我们替你高兴。”东山村(原东山乡)委会副主任薛罗生也激动地告诉我们,“谢先生有 这么一句口头禅:人生在世,做善为先;造福人民,永远安乐。”我想,这应该是谢先生在植林“造水”事业上如此努力、如此执着、如此痴迷的动机和如此成功的 深层次原因吧?
刘国华
(来源:清远日报)

链接:

向谢士恒先生学习的倡议书

连日来,新闻媒体《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清远日报》等连篇大幅地报道了香港谢士恒先生在我县杜步东山村“造水”、造福石灰岩山区人民的先进事迹, 谢士恒先生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从一九九九年开始,长期深入东山植树“造水”、无私奉献,在东山种植了大片生态林、风景林、保水林,经过几年的不懈奋斗,昔 日荒芜干旱的、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石灰岩地区已经绿树成荫,林间溪水潺潺,蓄水风景试验区俨然成为了由乐昌含笑、红椎、枫香、樟树等一百多种珍稀名贵树种 组成的植物宝库,同时使东山街和杜步圩两地的5000多居民喝上了“幸福水”、“放心水”。谢士恒先生不幸于去年辞世,但他情系阳山、情系山区,为山区人 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谢士恒先生植树“造水”的先进事迹被新华社记者撰稿刊登后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 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长黄华华等领导分别作出了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宣传和弘扬谢士恒先生这种精神。
谢士 恒先生经过多年的劳动实践,由从事医生工作、林业的“门外汉”成长为我们林业的行家里手,更应是我们“林家铺子”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感人事迹极大地鼓舞着 我们,激励我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扎实的工作,克服困难、勤奋工作,全心全总为人民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此我们向全县林业干部职工发出倡议:
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学习他始终致力于在内地干旱地区为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种植生态林的坚韧精神,学习他把服务山区特别是石灰岩地区贫苦人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高尚道德情操。
向谢士恒先生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不图回报、艰苦奋斗和锲而不舍的植林“造水”精神。谢士恒先生把有限的热情和精力乃至生命全部奉献给我们山区人 民,5年多来在他的精神感动和行动引领下,与一群热心祖国建设事业的香港同胞携手成立下“香港力行慈善基金会”,建设了东山植树蓄水风景试验区、图书馆、 眼科屮心等一系列为民、利民、便民的设施。
谢士恒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不死,他选择我们阳山县植树造林是我们阳山人的光荣,是务林 人的光荣,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为此,全县林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以谢士恒先生为滂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不平凡的业绩。全县林业系统共产党员,要立足岗位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 我们应有贡献。

阳山林业局
林业系统工会
二00六年六月

No responses yet

Apr 23 2008

清遠日報 4月23日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news

No responses yet

Apr 21 2008

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在清远种植500亩水源林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2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广州4月21日电(记者王丽丽 车晓蕙)

香港力行植树慈善基金会20日在广东省清远市东山林场举行植树活动。来自香港的近百名志愿者与当地政府官员、中小学师生一道种下阴香、山苍树、乌桕等涵养水源的树木。

前来参加植树活动的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没有比植树更好的关爱地球的方式了。”

香港力行植树慈善基金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多次在内地进行植树活动。此次力行基金会与香港纺织企业晶苑集团合作在清远市种植500亩生态林,以期达到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目的。

十几年前,香港医生谢士恒已开始在内地植林“造水”,他先后在广东梅县和清远、山西曲阳等地种植水源林数千亩,使当地自然环境明显改善。2005年3月,谢士恒不幸逝世,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香港一批志愿者注册成立了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每年投资逾150万港元,以“身体力行、量力而行”的精神继续在内地缺水地区从事改善植被的工作。目前基金会已在内地种植林木113万余株。基金会同时还进行教育、医疗和扶贫等工作。

作为力行基金会的发起人之一,谢士恒医生的妻子谭颖儿也参加了20日的植树活动。很多志愿者是一家大小一起来参加植树活动的。

作为本次活动的赞助商,晶苑集团的许多员工也参加了植树活动,集团主席罗乐风表示,希望借着这些活动使员工为社会做出与更多贡献。

植树的同时,主办方还在现场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活动。力行基金会主席杨荣辉告 诉记者,希望通过植树的工作,重建生态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而减少洪涝的灾害,更希望透过植树的活动,教育青年一代爱护大自然,珍惜林木水源。 同时我们也希望为当地农民提供工作机会,改善农村经济。

No responses yet

Apr 21 2008

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赴粤植树活动侧记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2008年04月21日 16:25:3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香港4月21日电(记者王丽丽 车晓蕙)

跟随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出发去广东清远的时候,香港正在热带风暴“浣熊”的影响下风雨交加。而在清远东山植树现场,却是风停雨住,基金会主席杨荣辉感慨地说真是“天公作美”。

香港力行基金会20日在广东清远东山林场举行植树活动。来自香港的近百名志愿者与当地政府官员、中小学师生一道种下深山含笑、山苍树、乌桕等涵养水源的树木。

“我们种下这些树,不仅希望帮助干旱山区达到保养水土、涵养水源的目的,而且也是为了完成谢士恒医生未了的心愿。”力行基金会成员谢爱说。

谢士恒祖籍广东梅州,是香港的执业医生。1993年他跟随父亲返乡探亲,看到当地山岭光秃,水源缺乏,决心通过植林“造水”。谢士恒在梅县改造200亩荒山,目前生态林基本成形。

2001年,谢士恒接受清远市阳山县东山乡政府的邀请,来到这个广东有名的贫困山区。此时他已经被确诊为血癌。谢士恒先后在东山造林4000亩,2年后这个曾因干旱而需要移民的地区开始出现山溪泉水。

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年前谢士恒种下的杜英、阴香等已经成林。从山岭之间渗出的几股细弱的水流潺潺地流入用水泥砌成的简易水道,汇入山脚的蓄水池,再经过沙石过滤,用水管直接输送到村民家中。

2004年山西省林业局听说广东梅县、东山植林成功,邀请谢士恒到位于黄土高原的阳曲县王文岭村,整治当地的干旱。但未等阳曲县的树苗成林,谢士恒的病情已经恶化。

2005年3月,谢士恒不幸逝世,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香港一批志愿者注册成立了力行植林慈善基金会,每年投资逾150万港元,以“身体力行、量力而行”的原则,继续在内地缺水地区从事改善植被的工作。目前基金会已在内地种植林木113万余株。

在植树现场记者看到,2米长、半米宽、半米高的“超大”树坑,呈“品”字形排列,蔚为壮观。“这是谢医生独创的植树方法,泥土里还要混上谷壳,表面再覆盖上松树皮,用这种方法在干旱地区植树成功率非常高。”正在植树的义工告诉记者。

前来参加植树活动的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亲手种下了一棵深山含笑。他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没有比植树更好的关爱地球的方式了。”

还有很多志愿者是一家大小一起来参加植树活动的。关永光医生的女儿是第一次到清远来参加植树活动,她高兴地说:“很开心,植树活动很有意义。”

植树活动结束,大多数义工返回香港,谢士恒的妻子谭颖儿还要留下几天,她记挂着这里的山林、孩子还有老人。谭颖儿对记者说,“在深深怀念着丈夫的同时,我们仍是抱着一颗简单、热诚的心,在力有所及的条件下,为有困难的人送上一点温暖,一点希望,使这个世上多一些笑容。”

No responses yet

Apr 07 2008

梅縣丙村鎮 九板橋眼科中心 報導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No responses yet

Mar 02 2008

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Published by under 新聞剪報

報告指中國環境問題加重 (明報) 2008年 03月 02日 星期日

中國科學院編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列出國內的八大問題,報告並強調國內的環境問題不斷加重。
與一九九五年相比,除了北京 、上海 、山東三個省、直轄市外,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環境水平呈現下降的趨勢,這顯示中國的環境問題仍在不斷加重。
報告指出,與此同時,除了北京、天津 、江西、海南、雲南、青海等少數省和直轄市的生態狀況,比起九五年下降之外,其他絕大部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生態狀況基本保持穩定,甚至略有好轉。
該報告列出了中國可持續發展領域存在的八大主要問題:
一是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宏觀協調能力有所降低,包括中國國家環保總局的地位偏低。
二是新型工業化的理念雖然先進,但實現新型工業化缺少具體的路徑指導。
三是可持續城鎮化道路尚未確立,資源環境保護未能適時融入城市發展的主流工作;
四是在節能減排領域,效率指標比較符合實際,而在減排方面採取的總量指標,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五是許多政策決策沒有建立在完善的基礎數據和資訊的基礎上,政策目標的確定和決策過程過於簡單,缺少真正獨立的論證制度與合理程式,使有限的資金不能實現優先的政策目標。
六是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缺少長期的規畫,生態恢復保護未能與農民的長遠替代生計很好結合,導致項目結束後,還面臨著還林樹木仍被砍伐和復墾的風險。
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基本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不足,包括產權制度、價格機制、經濟激勵政策等不完善,難以形成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的動力。
八是資源環境問題的跨部門、跨行政區性質與行政管轄範圍的不對稱,使目前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難以有效的發揮作用。

No responses yet

Dec 15 2007

中國水資源2030年耗盡

Published by under 參考文章,新聞剪報

2007年12月15日 (六)

國務院辦公廳警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中國可用水資源到2030年可能耗盡,抗旱形勢將更加嚴重。
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今天引述國務院辦公廳一份通知指出,中國水資源嚴重短缺,而近年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用水需求增加,乾旱缺水問題越來越嚴重。
這份有關抗旱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充分節約用水的情況下,中國用水量到2030年將達到或接近可利用水資源的總量,也就是水資源基本耗盡。
解決之道在各級政府制定抗旱應急計劃,投入更多資金到節約用水和人工降雨等技術,以及提高耕地抗旱能力。
科學家之前已表明,除非拓展農作物品種和順應氣候變化改良耕作方式,中國到2030年的穀物生產量可能下跌10%。
據中國政府估計,中國佔有全球水資源的7%,但需要分配給全球人口的20%使用。
新聞來源:明報即時新聞

No responses yet

« Prev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