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25 2008
永恒的生命_阿龙的BLOG 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e91f340100aoo2.html
二、一颗永不泯灭的中国心
谢士恒祖籍广东梅县,生于 1943年的他已是移居新加坡后的谢氏六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父返回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香港,做些力所能及的支援抗战的工作。谢士恒4岁随父母到香港 定居,小学及中学均在香港天主教学校读书,14岁到澳洲开始了他艰辛的求学历程。之后考入澳洲悉尼大学修读医科,1966年毕业,其时23岁,毕业后他返 回香港,在公立医院当医生,竭诚为香港市民解除疾患痛苦。在工作实践中,他刻苦钻研,不断求索,获得奖学金后,再到英国进修麻醉科专业并获得执业资格。
谢士恒在专业工作上十分投 入,他做事总是亲力亲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求,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业务上精益求精,十分严谨,他的麻醉科专业在香港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同。在生活上他却很 随意,吃穿住从不讲究,待人十分亲切随和,心灵纯朴,生活节俭,穿着朴素,但他助人之心常存。谢士恒严谨的做事作风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的事业在香港这 样的社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曲折艰辛的国外求学经历,长期经受香港殖民社会文化的熏陶,并没有泯灭谢士恒一颗炽热的中国心。事业取得成功后的他,时刻思念自己的祖国,想念家乡的亲人,希望能够为祖国为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祖国是他的根,广东梅县是 他的脉。归属感的失落使他决定返乡归宗认祖。1994年春节,谢士恒随父回梅县雁洋镇文社村寻祖省亲。在家乡梅县的山村里,当看到中央电视台上张明敏那一 首唱红大江南北的《我的中国心》,十年后再次在祖国大陆唱响热播,他彻夜难眠,张明敏那动听感人充满磁性的歌声在他心中久久回荡: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夜深人已静,但他的心依然热血翻滚,这使他想起了在澳洲读书时的一件往事 ——
一天饭后,他在大学餐厅里看一份报纸,当翻开报纸,看见“鸦片战争”一标题时,目光停住了。这时旁边一位外籍同学问他:什么是“鸦片战争”?他茫然回答:我怎么知道?外籍同学笑他,你是中国人啊,鸦片战争发生在中国,你怎么不知道?
他愣住了,内心一阵悸动,是呀,我是中国人啊,发生在中国的历史大事,我怎么能不知道呢?他象受了伤似的,在那里呆了很久很久。对呀,我是中国人,从今以后,我一定要记住,我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我的身上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
从此以后,他开始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搜集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料,从一点一滴开始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关心祖国。后来还特意请了一位中文老师辅导自己学习中文……
谢士恒想着想着,往事一幕 幕……就在他昏昏入睡之时,窗外却传来一阵阵男女老少的吵杂声,他睡意顿消,睁开眼才发现已是黎明时分。他爬起床,向着人声处走去,只见一群男女老少,正 拿着桶排着队,一个接一个等着在一口小井里打水呢。他走近井口,往里一看,水位很深,老人小孩打水的样子很是吃力。他想不到,山区农村吃水竟这样难。他走 出村外,一边看一边思考。只见村外,那一座座山,都是光光的,只见杂草不见树木。由于树木被过度砍伐,土地已基本失去涵养水源的功能。看到村中的人,村外 的山,他顿生感慨,既然回乡了,就应该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于是萌生了为山区的村民做点实事好事的念头。村里男女老少排队打水的情景在他脑海里总挥之不 去,那水从此便成了谢士恒解不开的心结,他决定,自己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就从解决群众吃水用水难的最基本的问题做起吧。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