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04 2013
2013年3月清城區白內障手術篩查–義工感想
2013年3月 清城區 白內障手術篩查 – 義工感想
每一個終點,都是一個起點。
四天的白內障手術篩查之旅匆匆完結。之所以說「匆匆」,是因為這四天過得十分充實。旅程雖已畫上句號,但當中所體驗的、感悟的,足以為我的人生另開新一段落。
溝通
我在是次行程主要負責兩項工作------為村民作視力測試,及指示他們安坐在裂隙燈前進行檢查。偶爾也會幫忙量血糖血壓。這些看似是「手板眼見功夫」,確實執行起來,卻因「溝通」二字變得不容易。
來看義診的大多是老年人,耳朵不太靈光,加上沒怎麼接受過教育,對文字非常抗拒。作視力測試時,一看見版上的「E」字,即頻頻叫嚷:「我唔識字架!」對於我這個從未接觸病人的一年級生而言,要安撫他們,並讓他們清楚明白流程,是個難題。經過幾輪聲嘶力竭的講解後,慢慢地,我發現用短句說明對聽障人士更奏效。在裂隙燈檢查中,鄧姑娘的提醒亦令我明白身體語言的重要性。「與其大聲叫『將下巴放係個架度』,不如嘗試拍拍下巴示意。」有時候,一個微細動作,勝過千言萬語。
也許,在埋首苦讀之餘,我們也應鑽研「溝通」,畢竟醫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
醫德
很幸運,能跟隨新希望眼科醫院的醫療團隊學習,當中包括鍾醫生和湯老師。
在年輕的鍾醫生身上,我看到無限的魄力。他做事很有效率,不消數十秒即可從裂隙燈全面掌握病人的狀況。由眼角膜至玻璃體的情況,以至眼睛動過那種手術,都一清二楚。感謝鍾醫生予我機會看看不同眼疾在裂隙燈下呈現的影像。赫然發覺,原來,一部簡單的儀器,一顆細小的眼球,可透視出一個如此複雜的大千世界。
印象深刻的,還有湯老師的叮嚀。
「用裂隙燈的第一件事是把升降台調到病人舒服的高度。」「一定要把眼睛的外圍都仔細檢查,不可直接跳步到晶體。」
行醫數十年,湯老師並沒有因此染上職業性的無情。反之,一直以來,堅守種種原則信念。儘管這只是義診,他仍堅持給每個病人一份最真切的尊重,事事以病人為先。這令我憶起作家張曉風的一句話:「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我想,湯老師大概就是那個「人」,把醫德看得比任何東西都要重的「人」。
不為人知的故事
有些事,我們看不見,聽不到,不代表它沒發生,不存在。
在清遠的幾天,晚飯吃得早,我們一班義工飯後總愛在風景區內散散步,聊聊天。就這樣,第二天傍晚跟鄧姑娘談起來看病的村民,聽了一個故事。
以前篩查期間曾遇到一個老伯,沒工作,是五保戶,僅靠著每月政府給的三百塊維生。他有一個不孝子,每月利用提款漏洞搶去補助金。老伯報案無門,只好轉銀行戶口,但後來還是逃不過兒子的魔掌。
可悲的是,在國內鄉村地方,像老伯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也許在我頭兩天接觸的幾百個村民中,已隱藏了一些不幸兒,只是我不留意,沒去留意。想到這裡,腦海不禁浮現一幅幅畫面:一個年屆九十七歲的婆婆無人攙扶,獨自撐著拐杖,蹣跚步入衛生院;另一位婆婆雙目無神地坐在等候區,與懷中小孩切切的笑聲形成強烈對比......他們背後到底有著一個怎樣的故事?在香港這個幸福國度待久了,總習慣假定別人的人生像自己的一樣,沒什麼大災難。幸得鄧姑娘的警醒,讓我能善用餘下的時間,踏多一步,跟村民聊多一點,留意多一點。
毫不簡單的義工
籌劃義務工作,毫不簡單。需要的不單是自身的努力和周詳的計劃,還有各方面的適切配合。
這幾天,我們每天上下午時段都會到不同的村落提供義診。尤記得第二天上午到訪的是一條規模比較小的村落,但來看病的村民卻比預期多。事後向力行義工請教,得悉村委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原來村委擔當著活動宣傳的角色。有一次,當地村委張貼告示發放義診消息,但村民大多是文盲,看不懂內容,很多人因此未能受惠,教人又氣,又遺憾。
從這次行程可見,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力行費了不少工夫,讓所用的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效用。比方說,每次篩查,殘聯的李大哥都會與我們同行。由於他較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因而能幫助確保各項程序順利舉行。即使小如一對棉質手襪,力行都再三叮囑我們用後不要扔掉,以供東山植樹時循環再用。在旅程中,能一窺一家有經驗的非牟利機構的運作,實是我預料之外的收穫,很是感恩。
小結
回港已一星期了。但有一件小事,我至今仍樂於回想細味。
還記得作視力測試時,我豎起食指,問一個婆婆看到幾多隻手指。她不假思索,答:「十隻。」好一個必對的答案,弄得我哭笑不得。真不知道她是太聰明還是太單純,哈哈!
最後,感謝力行像上述的婆婆那樣,給了我一個難忘美好的回憶,同時祝願緊接下來的手術期一切順利。多謝。
蔡若慈( 醫學一年級 ) 16/3/2013
Comments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