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14 2013
2012年陽山縣關懷送暖活動後感
東山關懷送暖活動後感
****
首次參與東山送暖活動,被告知要帶備充足的禦寒衣物,山區的温差大,十二月會很寒冷的… …因此就這些温馨提示,暖包、保暖內衣、手套、羽絨褸及睡袋等便往行李塞下去。但!這幾天的天氣十分良好,白天陽光普照,晚上星宿滿天。在和煦的陽光下,不但不覺寒冷,有時還會冒汗呢!暖包?還是放回行李吧!
看來這次送暖活動的同時,上天也給我們的義工們先送暖,感恩!
****
今次送出的物資,都是可以令長者們從頸巾、手套、冷帽得到身體上的温暖,但關懷呢?是否只是「你好… …身體健康… …」或閒聊數句?當然對我這個第一次的參與者,出自真心的關懷,縱是閒聊數句,受者都會感受得到。但同行的義工們,有些已參加了多次的,他們真厲害,還可以記得某村的某伯伯,見到他們時,「劉伯,你好,去年… …,你的孫兒女… …」這樣的關懷表達,更是貼心!
****
馬羍、柘尾、牛洞仔、石槽… …一大串的村名,有些讀也不懂,分散在東山地區,而交通不便,只有小徑到達,經基金會同工的預早通知,這些老人家在預定的地點 (車路路旁) 等待我們的物資車到來,傾談下,才知道他們有部份要步行個多兩個小時才到派發點,面對20斤的大米、花生油一大瓶、餅食、抓毛衣、頸巾等物資,重量也不少,我們都有些担心,可幸他們都早有準備,帶着蛇皮袋 (尼龍袋)及扁擔,裝好獲發的物資走回家也。遇上一些老弱長者,而路程不太遠的話,我們義工都會替他們扛回家。領了物資後,他們都歡喜多謝,若遇到曾見過面義工貼心的關心問候,更像見回親人般,這份的情誼,亦是多年持續服侍的成果。
****
凋零破落的村落、三人一村,仍留守於村落的大都為老弱婦孺,正是見證着鄉城遷移的過程。因交通的不便,與外的接觸的機會不多,住在山中也可能會自給自足,但是否就讓特別幼小的孩童如此困在山中?印象較深的是在派發點遇上一位母親,帶着約五歲的小孩,因路途太遠而不願送孩子往東山村的小學讀書,當我們勸她的時候,只覺她一臉不置可否,但其實仍會為了「保護孩子」而扼殺孩子面對世界的機會,看着她倆,心中只能感到萬般的無奈。
****
關懷送暖也要有智慧。面對山區物資缺乏,可以免費獲得衣物、食米、藥油等,村民想多取一些也無可厚非,但基金會這次的送暖行動,主要是仍然居住在村內的長者和一些特困户,故在核對身份上便要加倍小心,以防有未乎資格的村民或已搬往城鎮居住的的村民回來取物資,令到捐贈者的心意不被濫用,亦能使物資發揮最大的效用,讓最有需要者先得關顧。
****
「馬騮哥哥、大家姐… …」, 這些親切的招呼,就是當地小朋友對今次同行的醫科同學的稱謂,也是這幾位醫科同學數年來多次參與服務的成果。同學們與小朋友們十分熟稔,隨時也可以說出各小朋友的名字 (在小朋友的心中,這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窩心的) 。除了與小朋友補課外,也與他們玩成一片,亦有以小組圍在草地上談天,更有以書信往來說俏俏話。總之,小朋友見到這些哥哥姐姐們,就如蜜蜂圍着蜂巢般,我們用早點時 (約七時左右) ,小朋友們便已經從窗外探頭入內,爭取於上課前能與哥哥姐姐們打個招呼。
這樣的持續關懷,不是比一次性的關懷活動更到位嗎?
****
「我不喜歡數學,最喜歡的科目是英語。」與幾位在杜步中學就讀,而每週末回家的初中生談起,都不約而同地告訴我他們學習的點滴,再深入些才了解到是因為近幾年的暑假,都有義工來為他們舉辦英文班,以生動有趣的方法,引起他們對學習英語的興趣。
「我最喜歡的科目是英語。」原來也是持續活動的成果。
****
經過這次活動後,令自已對山區人民的生活多了些了解,對於參與服務亦多一層的體會。持續的參與更能把一些的服務更貼心地變為服侍,特別是在圖書館的服務,義工們多年的參與,自然地能與小朋友有互動,不單是知識上的教導,還能對他們心靈上關心和導引。對於散居山區的長者們,除了得到一些物資的送贈,更讓他們感受到沒有被忘記,義工貼心的慰問,更能暖在心頭。
義工 鄧玉宜
2013年1月9日
Comments 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