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05 2014
2013年“關懷送暖” – 義工分享(關綺媚)
2013年“關懷送暖” – 義工分享
在東山開展“關懷送暖”活動,今年已經踏入十四年。本人自從2006年開始參與至今,每年都把物資送到不同地點,集中見面問候老人之外,今年還增加了全日的家訪活動;安排義工分成小組,親自入户家訪慰問。在商議計劃時,我們選定幾個鄉村作家訪地點,首要條件是村落房屋分佈較為集中,而小車運載物資,又能駛進村口,方便義工每户探訪老人,送上我們的關懷和心意。這次選出上午到杜木村和牛奶坪村,下午到上坪村和下坪村,另日再安排到漢水村等。
12月5日早上,天朗氣清,溫度約攝氏12度,義工們一行8人;包括當地司機,向杜木村出發,到達村口感覺有點意外,本來清幽林蔭的環境已變成眼前新建球塲及康樂設施,經村民介紹,是由國內機構以扶貧項目作出的改建。
到達時已有數名長者站在球塲一角,義工上前核對名單後,便跟隨長者入户探訪。我和4名義工前往家訪,3人留守在小車旁,隨著老人家那輕快的腳步,差點兒跟不上,沿路所見大部份都破舊用泥磚或紅磚建成屋,與在村口所見徹然不同。
在家訪中,老人家都帶我們到與厨房相連的小廳接待,屋內光線暗淡,只有一些簡陋家具,厨房裡燒柴的爐灶,煱裡盛着熱騰騰的蕃薯芋頭,他們都會拿出來熱情的招待我們,家家的角落都放着一袋袋蕃薯,門前石階上都放滿新採回來野菊花,正在晾曬著。跟他們閒聊時,發覺大部份長者都獨居或與幼小孫兒同住,靠自已勤勞種植粟米、蕃薯、少量瓜菜和養一些雞鴨生活,縱使生活困苦勞累,面上沒有絲毫怨忿,感覺他們勞而不怨,樂天知命,生活雖然簡樸,但內心舒坦,面上帶温煦的笑容。
在杜木村,我們共探訪了17位65嵗以上長者,該村常住人口約80人。
又有一些回流長者,未知他們是否不能適應城市生活或兒子在經濟上負擔來,我們不想去探究原因,感覺老人家如果能夠照顧自已,讓他們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份尊重。雖然不一定同住,但為人子女;必須要安排好父母的起居生活,盡好自己的本份和責任。老來從子的傳統思想,在農村都在慢慢地變化着。
與雞同住的婆婆:在家訪中有一對老夫妻,公公住在小廳隔壁的小房間,床下放滿蕃薯,他說今年天氣好、收成好。隨後我們嚷着要看婆婆的房間,起初她不大願意,但敵不過我們的撒嬌,當她打開房門,一陣濃烈氣味撲鼻而來,只見有約十多隻雞在房裡,後面又有一扇門,婆婆的床就在門後,但房間尚算整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兒子帶回鄉間獨居的78嵗婆婆:她原居村屋已倒塌,不能居住,現寄居於荒廢學校的小房間,但總算有瓦遮頭。婆婆領着我們到居住地方,先要經過濕滑滿佈猪屎的猪塲,走到婆婆住處只能放一張床及佈滿雜物沒有門的小房間,老人家那細小的身軀冷得不斷震抖,面上仍帶着笑容握着我的手,不斷感謝我們能路途遙遠探訪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探訪的過程中,當了解到有特殊困苦的家庭,我們會因應個別情況而給予短期或長期的幫助。力行圖書館(社區中心)的劉亞姨在這方面是擔當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個案的跟進和了解,當地村民都知道圖書館是一個求助的地方。
基金會通過長駐當地的了解,現時正助養著20位老人和36位兒童,每月送贈米糧和豬肉;以及因應不同需要,而作出即時、有效的幫助。
離開物質豐富的香港,到達偏遠山區,只不過是5小時的車程,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幸福並不是必然。每次活動完結後仍然揮之不去感慨,也帶著一絲絲的傷感。送贈物資固然重要,更重要是我們送上關懷愛心,透過與長者閒聊、問候,使他們感受到別人關愛,所以期望明年可再聚。
義工 關綺媚
2013年12月27日
Comments Off